本文作者:李啸天
一、以性为本?
以性为本。
OntheBasisofSex。
这里的“性(sex)”,不是“性事”,而是“性别”。(抱歉,想歪了的,自行面壁。)
《以性为本》(OntheBasisofSex)是一部影片的名字,也被翻译为《性别为本》,是新近去世的美国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记片,主演是菲丽希缇·琼斯。
菲丽希缇·琼斯,近些年突然崛起,凭《万物理论》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另外还主演过商业大制作《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但丁密码》等片,有些戏红人不红。
不过,《以性为本》最大的看点不是菲丽希缇·琼斯,而是传主鲁丝·巴德·金斯伯格,她才是真正的明星,国民认知度远超女主演。
二、RBG去世带来的不确定性
鲁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BaderGinsburg,被简称为RBG),作为美国最高法院的9大法官之一,她在大选之前的意外去世,不仅对选情带来新的变数,对未来二三十年美国的命运,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实行三权分立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掌握了释宪权,对攸关美国前途的大事与大案中,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最近几十年的总统大选中,小布什与戈尔之间的胜负,就由最高法院做出最终裁决,使得总票数不占优势的小布什胜出。希拉里与川普的对决,最高法院再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实行9人制,包括1名首席大法官,8名大法官。9大法官实行终身制,一旦被选上,只要他们自己不愿意退休,就可以一直干到死。这些大法官出现空缺之后,会由现任总统进行提名,然后经过国会的批准。一旦通过,就不再受到总统的干预,独立行使司法权。甚至,影响力要超过总统。
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常常不清楚美国的两大党究竟有什么区别?
其实,看一下美最高法官的法官组成,就很清楚了。
一般来说,由共和党推举的大法官,代表了共和党的立场,偏向于保守,被称为保守派。相对于的,民主党推举的大法官,就是自由派。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由克林顿总统推举,是典型的自由派代表。
在川普上台之前,奥巴马担任总统的时候,最高法院达成了巧妙的平衡状态。尽管9大法官中共和党推举了其中的5位,但由共和党总统里根推举的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立场摇摆不定,成为了中间派。于是,最高法院就出现了非常奇妙的平衡,除肯尼迪之外的8个人,在各种判例中经常出现4:4,而肯尼迪左右摇摆,忽左忽右,成为了关键票数。
但随着奥巴马任期的结束,最高法院的平衡也被打破了。
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恰好最高法这边保守派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去世,而选战中,川普胜过了希拉里。此时,奥巴马还没下台,正处在交接期。为了谁有资格任命接替斯卡利亚的人选,两党打得一塌糊涂。结果,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McConnell)提出,新任大法官应该由新总统到任后才能提名,因为按照程序,你奥巴马提名的大法官还没走完程序,你就下台了,造成新任大法官到任时已经是新时代了,这不公平。
结果,在麦康奈尔的抗拒之下,奥巴马在8年任期之内,只成功推举了2位大法官,自由派并没有占到便宜。斯卡利亚的代替者硬是空缺了近一年的时间,直到川普到任,共和党如愿以偿推举了保守派的尼尔·戈萨奇就任。后来,中间派大法官肯尼迪退休,川普有了第二次机会推举大法官,保守派的布雷特·卡瓦诺接任。
随着肯尼迪的退休,卡瓦诺的就任,最高法院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保守派占据了5:4的优势。但也不完全如此,因为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尽管立场偏右,但在戈萨奇与卡瓦诺的衬托下,反而显得有些像中间派了。而且,他的确也这么做了。尽管在大多数案件中,罗伯茨是一贯的保守派,但在一些重要的案件中,他与保守派同僚发生了分歧。今年,在保护移民不被川普政府驱逐、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禁止大型教会集会等投票中,他都站在了自由派一边。
现在,随着铁杆的自由派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的去世,这种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如果由现任总统川普来推举新任大法官,他铁定会推举顽固的保守派,而不会推举立场有所游离的肯尼迪、罗伯茨这样的人选。这样,最高法院将会达到保守派6:3自由派的局面,即便是罗伯茨立场摇摆,也不会影响保守派占优的格局。
如果同样坚持麦康奈尔的原则,将新任大法官推迟到新任总统到任后再推举,那么极有可能会胜出的拜登无疑将会推举一位自由派人士来接任,使得最高法院依旧维持在5:4的格局。尽管保守派稍稍占优,但关键案件中只要争取到一位的反水,自由派依旧可以胜出。
有趣的是,同样还是麦康奈尔,这位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这一次不再坚持4年前自己的立场了,而是提出要迅速补位,必须要在川普这个任期内完成新任大法官的推选,至于程序,慢慢走就好了。
啪啪啪,打自己的脸打得山响。
麦康奈尔的自相矛盾,自证政治人物的操行,简直狗屎不如,东一套西一套,反悔如反手,说辞只是说辞,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奥巴马都跳出来说,要坚持麦康奈尔原则,川普不能推举新法官。但是连麦康奈尔自己都推翻了自己,你一个下台的奥巴马又能奈何?
目前来看,川普推举新任大法官的可能性极大。美最大法院的立场达成6:3已成为极大可能。
如果川普完成了自己的推举。那么,整个美国将迎来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是作为社会顶层的最高法院与社会基层之间的撕裂。
其实,川普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单,待推举人选包括艾米·康尼·巴雷特(AmyConeyBarrett)与芭芭拉·拉戈亚(BarbaraLagoa)等人。其中,巴雷特现年48岁,拉戈亚现年52岁,她们无论谁当选,不出意外的话,按年龄都将在未来的30年里把持自己的位置不变。
而美国社会,近些年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黑人平权运动居高不下、同性恋合法化高涨、少数族裔人数激增、民粹主义泛滥、社会自由化运动热火朝天。这种情况下,最高法院不仅没能跟上社会变化,反而更趋保守,这就造成了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沟通基础不复存在,而且进一步撕裂。
如此,美国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变数。
有关美国的社会变化,从电影的角度就很容易看出来。在《断背山》上映的年,由于影片涉及同性恋话题,触犯了当时的社会禁忌,最终在奥斯卡上败给了符合政治正确的《撞车》。11年之后,同样是涉及同性恋话题的《月光男孩》,就因为太符合当前社会平权运动的热潮,于是又因为政治正确,将奥斯卡最佳影片从《爱乐之城》虎口夺食成功。其实,从纯艺术的角度,《断背山》胜过《撞车》,《爱乐之战》胜过《月光男孩》,甚至《断背山》也胜过《月光男孩》。但偏偏政治正确至上,同样的同性恋题材,10年之前与10年之后,待遇截然不同。不是艺术犯错了,而是社会变化了。
10年,美国社会的变化就出现翻天地覆的变化。20年或者30年后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难以想象。但是一个保守的最高法院却安然不动,这显然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不变的最高法与激变的社会,这种撕裂感,将会越来越明显。
这样下去,美国作为灯塔国,这灯塔会射出什么样的光芒来,还真是犹未可知。
三、RBG,她到底是谁?
可以说,RBG一个人,就搅浑了整个美国社会生态。她,到底是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RBG,身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女大法官,她不是第一位,而是第二位。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是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DayO’Connor),不过奥康纳作为保守派立场的大法官,她在现实中比较低调,毫不张扬,她只是印证了女性同样可以作为大法官。而RBG则不同,RBG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晚年,一直很高调,而且很张扬,成为了堪比摇滚巨星一样的社会红人,还因此被起了个外号叫“声名狼藉的RBG”。
有一部纪录片,叫《RBG》,豆瓣打分9.3,属于非常高的分数了,绝对值得一看。
鲁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BaderGinsburg,被简称为RBG),身为美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之一,是第二位女性大法院,也是第一位犹太裔大法官。
作为自由派大法官,她是川普的眼中钉。川普说:“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里的耻辱”。美国电台主持人迈克尔·萨维奇这样描述:“这个人是女巫,恶棍,女魔头”。
喜欢她的人,则奉她为现实版的“超级英雄”。RBG之所以被称为“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RBG”),并不是污蔑,恰恰是一种爱称,这是对著名黑人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的绰号“声名狼藉先生”(NotoriousBIG)的一种效仿。将RBG与著名歌手相提并论,就是在称赞她的仗义执言、不为世俗的品性。
一句话,RBG就是一名平权斗士,尤其是女权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年,金斯伯格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一辈子,为了女性平权运动,金斯伯格敢于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
金斯伯格作为犹太裔,出生于年3月15日,成长于特殊历史环境下,在早年曾遭受诸多不公。
早在20世纪70年代,RBG便与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合作,成功地在高等法院对一系列案件进行辩护,打破了性别歧视问题上的法律障碍。
作为诉讼律师的金斯伯格曾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权益运动法律策略的制定者——她曾六次在美国最高法院为女性权益进行辩护,其中包括被载入史册的年经典案例“里德诉里德案”。
自年被克林顿总统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以来,金斯伯格在最高法院的影响力日增,去世之前已成为自由派的绝对领袖。在近年来极具分歧的社会问题上,她始终如一地投出更具进步意义的一票,涵盖堕胎权、同性婚姻、投票权、移民、医保和平权行动等话题。
《纽约时报》认为,在特朗普政府任内,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自由派法官事实上的领导人。她经常以尖锐而有力的反对意见吸引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