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赛博格“世界”!
第一次听到“赛博格”这个词汇,条件反射的会认为这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汇,不在我们的潜意识范围内出现过。
于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圈定范围,逐渐明白了是因为赛博格人类指的是由“cybernetics”(控制论)及“organism”(有机体)组合而成的半机械生物,即机械与有机体的拼合。而这本《彼得2.0》讲的就是人类赛博格的自述,这本书里记录了关于勇气和爱的故事,让我们对于这一新兴产物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在理解赛博格的定义以后我们会条件反射的想到《阿丽塔:战斗天使》《智脑》等高能电影情节,那些主角们借助有机体完成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而后我们也不由得开始联想,当电影中的情节真正成为可能性时,人类又该如何自处,人类的未来又在哪里?
而这些问题或许也正是彼得写下这部自传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科学家,彼得是勇敢的,因为当疾病威胁他的生命时,他借助高科技技术实现了一种新生的可能。
在对抗渐冻症的路上,他做出了选择,在逐渐失去自己肌肉的能力之前,通过层层技术难关,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大脑,彼得2.0的诞生也正式开始。
而后他先做了“三重造口术”,将一根喂食管插入他的胃,一根导管直接插入他的膀胱解决吃饭和上厕所的问题;随后又借助电动轮椅解决了出行的问题。最后他接受了喉切除手术,失去了自主说话的能力,正式完成了彼得的半机器人改造。
彼得2.0诞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彼得用自己的亲身实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或许正如彼得和他的家人建立的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初衷一样他们希望以彼得为依托,让更多的人看到重生的可能性,让更多的人敢于面对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高科技系统,改变"受年龄、健康问题、残疾等限制”的人的生活。
对于一些罹患重症的家属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这层技术,让身边的人能够延续生命,让最亲密无间的人能够继续陪伴在自己身边,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结果呢。
赛博格是一个想象和物质现象的综合体,它打破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原有认知改变了世界秩序,当机器成为人肢体的延伸,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新的“主体”出现。传统意义上通过国籍、种族、性别等进行身份划分的方式在此时不再适用,自然和文化也被重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