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免疫为胸部肿瘤围手术期的治疗带来什么革命
TUhjnbcbe - 2021/6/18 16:43:00

晚春四月底,以“内外兼修,博采众长”为主题的胸部肿瘤免疫治疗多学科诊疗项目又一次为了寻找中国胸部肿瘤患者的“春天”而召开盛会。此次研讨医院与医院两个中心合作,邀请到了来自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病理科、影像科和放射科的各路精英医师。大会联名主医院胸外科主任田辉教授与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田子强教授,两位大咖携各自中心的MDT团队,以网络连线的方式进行互动,一同贡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学术研讨会。

众所周知,胸部肿瘤的临床诊疗流程涉及面极广,需考量的问题甚多甚杂。尤其对于可手术胸部肿瘤患者来说,外科切除仅是此类患者全程管理的原点,围绕其生存预后最大化的目的,还将涉及病理检测、基因检测、新辅助/辅助治疗和疾病进展后的综合治疗方案制订等方面问题。故而,一次成功的胸部肿瘤临床管理是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这其中胸外科医师除了负责一台漂亮的外科手术外,还需以提升多学科协作效率为前提,尝试主导胸部肿瘤MDT管理全程,以期为患者换取最大临床获益。所谓“内外兼修”,正是当今胸部肿瘤临床实际对胸外科医师提出的全新诉求,也是本次多学科诊疗项目举办的初心所在。

大会之初,医院的田辉院长做主席致辞。,免疫治疗在肺癌全程管理中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当代中国的胸外科医师必须学会“一手拿刀,一手拿药”,吃透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诊疗,达成“内外兼修”的境界,方可使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最大化。

而后是医院的田子强教授发言。田子强教授对田辉院长团队的参与同样表达了敬意,他指出,河北与山东都是食管癌高发的地区,两地胸外科所面临的肺癌、食管癌的挑战是相当类似的,因而两地胸部肿瘤专家的交流极具价值。田教授还表示,百济神州公司不仅为肺癌医生们搭建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还将主题精简地定位在时下最火热的免疫治疗上,这种追求高效、挖掘深度的做法令与会专家同仁们都受益匪浅。

致辞环节完毕,首先医院胸外科李林教授以“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展望与思考”为题为本次大会的学术讨论拉开帷幕。李教授从中国肺癌疾病负担切入,谈及NSCLC的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李教授指出,NSCLC新辅助治疗目前受到了CSCO、NCCN和ESMO等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但新辅助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却极为有限,而随着免疫治疗概念进入中国,免疫新辅助治疗在肺癌领域内也迎来了一波研究热潮。免疫治疗在肿瘤微环境中具备免疫激活功能,故而,在一系列新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比较中能清晰地看到免疫治疗在pCR率和MPR率等核心指标上的压倒性优势。一项围绕PD-1抑制剂展开的肺癌II期研究NADIM显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方案在可手术III期NSCLC患者中获得了76%的ORR,83%的MPR,以及63%的pCR;另几项不同的PD-1肺癌新辅助研究均取得了类似数据,成果喜人。而通过IMpower等免疫辅助治疗NSCLC的研究结果来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于围手术期均可显著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当中,李教授特别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中的围手术期治疗的探索。专家认为,RATIONALE研究是一项旨在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新辅助/辅助治疗可切除NSCLC的III期研究,其研究设计严谨,样本量充分,结果值得临床期待。此外,专家还进一步指出在治疗模式、治疗时机、用药周期、特选生物标志物、疗效评价指标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特征等方面,围术期免疫治疗仍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接下来进入真实世界病例分享环节,医院肿瘤内科刘延国教授主讲。刘教授给大家汇报了一例肺鳞癌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病例:患者男,70岁,肺功能检测确诊有COPD,胸部CT检查可见肺气肿背景下存在右肺中间支气管及分支内软组织并阻塞性肺炎,考虑肿瘤;支气管镜下发现管腔内肿瘤,行病理活检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提示该肿瘤各驱动基因阴性,PD-L1阴性。

河北MDT团队影像科许茜教授认为,患者胸部CT上可见右肺病灶较小,直径可见小于3cm,并离开隆突超过2cm,倾向于是个T1-T2的分期。病理科刘月平教授支持山东病理专家的读片报告。肿瘤内科崔彦芝教授则基于NADIM研究和CHECKMATE-两项关键研究的结果,认为此时可选择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以提升手术的远期获益,并建议选择免疫联合化疗而非免疫单药治疗;同时这例患者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在用药过程中还需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免疫为胸部肿瘤围手术期的治疗带来什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