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等待春天的日子里,举世罕见的新冠疫情扑面而来。身着厚厚的防护服,伴随浓浓的消*水味儿,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成了逆行者。
隔离病房
患者的无助、焦虑、恐惧无时不困扰着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我们是勇敢的,我们也是幸运的,华生博士的人文关怀理论陪伴着我们度过最彷徨的日子,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从疫情最初到疫情常态化,隔离病区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通过人文关怀评估表和5分钟沟通落实,及时跟进患者的需求。
我们收获了患者一封封的感谢信。工作中许许多多的感触,为值得我一生珍惜的宝贵财富。
牛先奇是一位71岁的老伯,因
“进行性吞咽困难,腹痛两月”
于年9月5日由香港返深,入住我科隔离病房。
他年2月出现吞咽困难,因疫情原因,6医院检查。确诊食管癌。8月下旬辗转到香港求医,香港住院期间,患者跌倒过一次,院方曾给与肢体约束,随后因患者的情绪躁动出院返深。
入院当晚23:30患者诉腹痛,报告医生,予以曲马多止痛。00:30患者疼痛难忍,打人骂人并不断呼喊不想活了。
此刻患者还不断呻吟,烦躁不安。Q12h吗啡和盐酸羟考酮,芬太尼透皮贴,曲马多。
这样的疼痛管理为什么还会痛?
问题出在哪里?
我问:“阿伯,您现在是哪里难受啊?”
他回答说:“我哪儿都难受!”
我继续问:“您是肚子疼呢?还是心里难受呢?”
阿伯(指了指心脏的位置)
而他此时心电监护显示生命体征平稳。
我安静思考片刻。回到护士站翻看患者的需求量表和疼痛评分,再次和老伯的儿子确认患者的就医经历
得出初步结论:牛老伯此刻处于
肿瘤患者心理分期的焦虑期
根据患者病情,可以开展缓和疗护
有了方向,我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我说:
“牛伯伯,我们口音太像了,您是开封人吧?我老家离您那儿特别近,只要半小时,我们也算半个老乡呢!”
(我停顿片刻)
我:“半年了,您是不是接受不了自己生病的事实啊?”
“嗯”(老伯从喉咙深处发出低沉的声音)
我:“您一直嚷嚷着想死,难道真的想死吗?”
牛伯伯:“不想”
我:“牛伯伯,我是肿瘤科护士,您这种病很常见的,好多患者查出来还活了十年、八年的。”
他听到这些的时候,目光突然亮了起来,一把抓住我的手,却又突然有些崩溃的哭起来:
“天啊,我终于遇到好人了,终于遇到好人了……”
我握着老人的手:
“牛伯伯,肿瘤不可怕,可怕的是肿瘤还没有把我们打倒,我们却被自己吓倒了,我遇到好多患者都很积极配合治疗。
“我知道你内心难过,但是我们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接着我见他坐立难安,问他现在想做什么?
他说:“我想下床,在床上十几天了太难受了”
当时他身上有尿管,心电监护,这么虚弱的身体,万一跌倒怎样办?
然而在昏暗的灯光下,望着牛伯伯苛求的目光,我无法拒绝。
“可以!不过您得听我的话,咱们慢慢来。”
我和牛伯伯的儿子一起搀扶老人坐到了轮椅上。因为我学过中医,所以顺便给他做起了按摩。
就这样一边按摩,一边聊天:
我:“牛伯,您得在我们这儿呆14天呢,白天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是不是特别害怕呢?”
牛伯“是的,我不想死在这儿,我要回家看看亲人,看看老朋友,还有两本书没有写完呢。”
我深受触动:“牛伯,您生命体征很平稳,配合治疗一定可以的。心理压力太大会加速病情恶化,人最可怕的是身体没死,心先死了。生病都会不开心,关键是我们如何调节。比如您现在就很幸运,今晚我准点下班,我也很开心可以陪您这两个小时。”
他说:“听你说了那么多,心里好多了,生病以来,你是第一个问我这些话的人,今天很幸运遇到了你!”
看着他慢慢放松,不再呻吟,那一刻无限的欣慰涌入我的内心,治愈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
夜班2天后去上班,虽然穿着防护服,牛伯伯仍然一眼认出了我,拉着我的手,挑选了病床前那束鲜花中唯一一朵向日葵送给我。
牛伯伯说他要继续写完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做
《阳光下的向日葵》
虽然我们无法扭转他患癌症的事实,不能许诺他活个十年、八年。但是我们能鼓励他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回家的希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
我在反思,让自己的生活慢一点,别那么焦躁,别只顾着忙碌,和患者叙叙家常,聊聊天,让患者不那么害怕,不那么无助。我就是那个有温度的护士。
人文关怀是什么?
是专科的护理技能,是关爱的真情流露;它是工作的点滴,是换位的思考,是润物细无声带给患者的感知: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光芒”
作者:陈燕
此文章荣获“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征文活动二等奖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