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心这些人群易发食管癌
TUhjnbcbe - 2021/7/19 14:42:00

食管癌的分类

食管癌是全世界第8常见的癌症,在中国发病率位居第6,其根据组织学类型主要可分为两大类: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鳞癌约占全球的90%,但腺癌在北美和欧洲的某些地区有上升趋势。年轻人食管癌发病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随之上升。除遗传因素影响,不同类型食管癌的诱因不同,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鳞癌的诱因

?吸烟与饮酒

吸烟者的发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饮酒对腺癌影响不大,但是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酒精饮料的类型和摄入量可能影响食管SCC的风险。烈性酒的致病风险可能高于低度酒;此外,酒精的累积量和个体敏感性也对SCC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膳食因素

包括亚硝酸盐、槟榔、高温食物/饮品在内的摄入都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亚硝基化合物的食物可通过诱导DNA烷基化、形成加合物,发挥诱变作用;高温可造成食管黏膜热损伤,从而增加食管癌的发生率。大量摄入红肉、脂肪、加工食品能够升高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而大量摄入膳食纤维、新鲜水果、蔬菜和低发病风险相关。

?双膦酸盐类药物

研究显示,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与食管癌相关。从机制上来看,药物性糜烂性食管炎患者的活检发现类似于阿仑膦酸钠的晶体物质,以及食管炎愈合后黏膜异常仍持续存在,提示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有致癌性,因此,美国FDA推荐,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不能用于Barrett食管患者。

腺癌的诱因

?胃食管反流病

大多数食管腺癌都发生于由GERD引起的Barrett化生区。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群的30倍,但Barrett化生患者发生癌症的绝对危险度较低,丹麦一项人群研究估计,癌症年发病率为0.12%,但存在高级别异型增生时,其风险更高。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肥胖与食管和胃贲门腺癌风险增高以及Barrett食管相关。研究发现,BMI为25-30kg/m2者发生食管或胃贲门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71,BMI≥30kg/m2者为2.34。一方面,肥胖可通过“机械”机制增加GERD的风险(增加胃内压力、破坏食管括约肌正常功能并且增加食管裂孔疝风险);另一方面,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促炎因子介导了肥胖的促炎效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能是贲门炎症和肠上皮化生(胃贲门腺癌的前期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OR0.52,95%CI0.37-0.73),但其与食管SCC则没有这种关联。

高危人群

?长期存在消化道不良症状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腌制食物的人群;长期进食过烫饮食、或者长期进食过快、或者饮食过于粗硬的人群;长期吸烟和/或大量饮酒的人群。

?有食道癌家族史的人群

高危人群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检查,注意以下症状,包括进食粗糙食物时的下咽哽噎感、进食后胸骨后的疼痛和烧灼感、饮食习惯的不自觉改变、经常性的呃逆等。当上述症发生时,医院进行胃镜检查。

食管癌的筛查-胃镜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上皮层的恶性肿瘤,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上皮的变化,被认为是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最重要手段。目前针对早期食管癌的主要内镜检查技术包括:

1.白光内镜:早期食管癌可出现黏膜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有红区、糜烂、斑块、结节、黏膜粗糙等表现。

2.色素内镜:最常用的是碘染色,食管癌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可影响细胞与碘的结合,从而出现碘染色时黏膜的淡染或不染区。

3.电子染色内镜:能清楚显示黏膜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形态,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变化是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判断其浸润深度的重要手段,结合放大功能,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总体来说,高危人群应定期胃镜筛查,改善生活方式,均衡营养,合理运动,方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专科门诊

食管癌综合治疗门诊

门诊时间

庆春院区每周二、四、六上午

推荐阅读

1.胃肠道间质瘤新辅助治疗: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2.乳腺癌筛查知多少!

3.胃癌腔镜手术:和腹部“大切口”说拜拜

4.幽门螺杆菌知多少?

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心这些人群易发食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