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小彩蛋
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报道显示,在食管腺癌中有80%与巴雷特食管密切相关[1]。年,英国医生Barrett首次在TheBritishjournalofsurgery杂志上描述了这类病例,此后将该病称为Barrett食管[2]。
年的发现: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没画进去的知识点
Barrett食管的确切发病率因诊断标准不同,差异较大,该病一般发病率为0.25~3.9%,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正逐渐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3]。
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并发症,其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0~15%,并随着RE的严重程度而增加[3]。
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远端食管腺癌已经是公认的发病过程。因此,治疗RE对于预防Barrett食管,进而预防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GERD病程的持续时间越长,进展为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风险越高。GERD病程>5年,Barrett食管的发生风险增加4.2倍[4];GERD病程>20年,食管腺癌的发生风险增加16.4~43.5倍[5]。另一方面,Barrett食管的发生与RE黏膜的损伤程度也密切相关。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RE患者接受8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2年后复查内镜,1.4%的洛杉矶分级(LA)-A/B患者仍进展为Barrett食管,LA-C/D患者为5.8%[6]。
不规范的治疗RE常导致病情反复。随着RE病程持续时间的延长,每年复发的患者比例升高;RE黏膜损伤、反流症状越严重,也越容易复发[7]。因此,国内外指南也一致建议[8-9],RE初始治疗后应承接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临床上维持治疗的主要药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PPI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RE患者接受奥美拉唑维持治疗12个月,复发率为20%;即使联合西沙必利者,复发率仍有11%[10]。其次,难治性RE患者接受雷贝拉唑(每日2次)维持治疗1年,复发率仍达约26%[11]。最后,由于PPI需要餐前服用,PPI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理想,约有半数患者会有忘记服药或错过服药时间的情况[12],影响治疗效果。
RE维持治疗后的内镜复发率与胃内pH>4持续时间有关。胃内pH>4持续时间所占比例(pH4HTR)越高,复发率越低[13]。但是,大多数PPIBID治疗,仍难以达到24小时胃内pH4HTR≥75%的标准[14]。因此,选择具有更强作用的抑酸药物,提高胃内pH4HTR,成为提高RE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率,进而降低Barrett食管风险的关键。
后记:Barrett食管的筛查和随访
Barrett食管的诊断需要依赖内镜和病理检查。由于在食管腺癌中有80%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故对Barrett食管的筛查、随访是预防食管腺癌的关键所在。建议用高分辨率内镜监测[1]:
1)对于Barrett食管<3cm且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者,经重复4个象限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无肠上皮化生,建议退出监测;
2)Barrett食管<3cm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建议每3~5年行1次内镜检查;
3)对于Barrett食管≥3cm者,建议每2~3年行1次内镜检查。
随着食管腺癌发病率的升高,与之相关的Barrett食管也日益受到重视。现有研究已经证实,RE在Barrett食管形成中的地位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减少RE复发、降低BE风险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附:年文献病理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34(9):-.
[2].NRBarrett.BrJSurg.;38():-82.
[3].主编樊晓明.《酸相关疾病》.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4].KuoCJ,etal.DigDisSci.;55:–43.
[5].LagergrenJ,etal.NEnglJMed.;(11):–.
[6].LabenzJ,etal.AmJGastroenterol.;(11):‐.
[7].CarlssonR,etal.AlimentPharmacolTher.;11(3):-.
[8].KatzPO,GersonLB,VelaMF.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3):-.
[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消化杂志.;40(10):-.
[10].VigneriS,etal.NEnglJMed,,(17):-.
[11].KinoshitaY,etal.JGastroenterol.;53(7):-.
[12].Dal-PazK,etal.DisEsophagus.;25(2):-13.
[13].JohnsonDA,etal.Journalofclinicalgastroenterology.;44(7):-.
[14].KirchheinerJ,etal.EurJClinPharmacol.;65(1):19-31.
内容策划:陈静
内容审核:孙瑜
题图来源:自行设计
VV-MEDMAT-批准日期:6/11/
声明:本内容仅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旨在向且仅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用于个人学习和参考之用。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勿参与或传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