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近日,医院吕明教授团队在BiomarkerResearch杂志(IF=6.,JCR1区)在线发表以“Targetedproteomics-derivedbiomarkerprofiledevelopsamulti-proteinclassifierinliquidbiopsiesforearlydetectionof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fromapopulation-basedcase-controlstudy”为题的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为吕明教授与复旦大学陈兴栋研究员,第一作者为杨孝荣(医院助理研究员)与索晨(复旦大学副研究员),医院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估计,年全球有,例新发食管癌病例和,例食管癌死亡病例,大多数国家的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超过0.8。食管癌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15-25%,因为大多数患者被诊断时已为晚期,预后通常不佳。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基于血液的高效、快速的液体活检技术是食管癌风险分层的理想解决方案,以便确定真正需要内窥镜检查的高危人群。
医院吕明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金力院士、陈兴栋研究员团队、KarolinskaInstitutut和福建医科大学叶为民教授团队,在江苏泰州建立了以人群为基础的大样本上消化道肿瘤病例对照研究基地,研究团队按年龄、性别随机选择了70名健康对照者、30名癌前患者、60名I期患者、70名II期患者和70名III/IV期ESCC患者,应用OlinkPEA技术检测了92种癌症相关蛋白的水平(OlinkOncologyII试剂盒),该技术创新性地将抗体的特异性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灵敏度相结合,仅使用微升级的血清即可实现对高达上千种蛋白生物标志物进行高精度检测,从而快速筛选针对ES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发现血清中10个上调和13个下调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可以区分早期食管鳞癌(癌前与I期)与健康对照,且与食管鳞癌病理进展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LASSO回归和后向消除算法,最终从这23个蛋白中优选出ANXA1、hK8、hK14、VIM和RSPO3保留在最终诊断模型中以区分早期食管鳞癌病例与健康对照,曲线下面积(AUC)可达0.,通过五重交叉验证,该5种蛋白组成的诊断模型在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中的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0.和0.,该蛋白诊断panel可被视为筛查和早期诊断食管鳞癌的潜在工具。
吕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上消化道肿瘤的预警预测研究,系统探索上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易感基因及开发多种早期筛查技术,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等国际权威杂志上。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YFC,YFC)、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DFE)、欧洲研究理事会()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