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食品是我国传统的食品之一,油炸食品煎炸过焦后产生多环芳香烃。[1]无论是逢年过节的炸麻花、炸春卷、炸丸子,还是每天早餐所食用的油条、油饼、面窝,儿童喜欢食用的洋快餐中的炸薯条、炸面包、炸鸡翅以及零食里的炸薯片、油炸饼干等,无一不是油炸食品。
油炸食物吃起来香酥可口,能够增进食欲,深受成人和儿童喜爱,但是经常摄入油炸食物,对于健康极为不利。
据《福州晚报》报道,60医院检查出了20多个肺部结节,数量之多让医生都吓了一跳,更加让人惊诧的是,其中十几个结节都和肺癌相关。
令人高兴的是因为发现比较早,医生为王阿姨进行了手术切除。现在已经基本痊愈,但日后还是要好好保养。
为什么王阿姨肺部长出这么多结节呢?医生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发现王阿姨在平时特别喜欢吃油炸食物,家里人还抽烟,推断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王阿姨患肺癌。
众所周知:香烟对身体有害。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油炸食物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俗话说“癌从口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研究表明,长期摄入油炸食品可能会增加癌症和多种疾病的风险。
油炸食物,是癌症的“催化剂”吗?不妨了解下
《Heart杂志》:每天多吃16g油炸食物,心脏病风险会增加。深圳大学健康学中心发表一项研究:
研究者从多个权威医疗网站上搜集了17项涉及心血管疾病的文献,其中包含56万人还有6项队列研究涉及全因死亡,平均随访9.5年,共涉及75万人。
经过分析显示每天吃16克油炸食物,会增加3%的心血管事件,2%的冠心病事件以及12%的心衰事件。
和摄入油炸食品数量较少的人群相比较,油炸食品摄入多的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28%、冠心病风险增加22%、中风和心衰风险增加37%。
《中国循环杂志》:油炸食物吃得越多,食管癌风险越高。医院研究人员发现油炸食物吃太多,患食道癌癌前病变风险相对比较高。
研究共收集参加内镜筛查的对象8万余例,年龄在(53.46±8.07)岁。共纳入了食管正常者例、轻度增生例、中度增生例、重度增生/原位癌例、食管癌例。
通过分析得知与不吃油炸食物的人群相比,每周摄入油炸食品2次人群,食管癌风险会增加60%;每周摄入油炸食品≥2次人群,罹患食管癌的风险会增加1.6倍。
《癌症预防研究》:加剧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等肠病病情。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研究人员在一组小鼠的饮食中加入了煎炸油和新鲜植物油混合油,对照组的小鼠饮食内只加入了新鲜植物油。
结果发现食用混合有小树,体内结肠炎症有加重迹象,肠肿瘤比对照组大了一倍。研究人员认为和油炸产生的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对人体炎症反应有关系。
《英国医学期刊》:经常吃油炸食物的女性,早死风险更大。该研究共纳入10万余名50~79岁的绝经后女性的数据,并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前瞻性随访观察。
结果发现和不吃油炸食物的人相比,每周至少吃一份油炸食品的人死亡风险增加8%,与不吃油炸食物的人相比,每周至少吃一份炸鸡会增加13%全因死亡风险和12%心血管死亡风险、每周至少吃一份炸鱼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则分别增加了7%、13%。
这么多研究都在说明吃油炸食物对身体健康有害处,经常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自身健康受损,希望大家一定要科学对待油炸食物,便拿自己健康做实验。
经常吃油炸食物,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有毒致癌
油脂反复高温加热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因为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俗称丙毒,是一种致癌物质。
伤肝
油炸食品内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脂肪酸,长期食用就会使胆固醇的水平升高,如不加以注意,就会损伤肝脏,继而患上脂肪肝。脂肪肝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加重体内原有的病变,严重时会导致代谢功能异常,所以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含铝超标
不少人早餐时经常食用油条、油饼。但由于其中加入了疏松剂—明矾而使铝含量都严重超标。过量摄入铝会对人体有害,铝是两性元素。铝与酸与碱都能起反应,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容易被肠道吸收,并可进入大脑,影响小儿智力发育,而且可能导致老年性痴呆症。做油条时的面团经过明矾处理后,碱性很高,使维生素B1都损失掉。
低营养
食物经高温油炸,其中的各种营养素被严重破坏。高温使蛋白质炸焦变质而降低营养价值,高温还会破坏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妨碍人体对它们的吸收和利用。
导致肥胖
油炸食品,包括洋快餐、传统油条、油饼都是高脂肪食物,而高脂肪不利于消化,不仅影响你的肠胃,而且会导致肥胖,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
诱发疾病
油炸食物脂肪含量多,不易消化,常吃油炸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以及饱食后出现胸口饱胀、甚至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常吃油炸食品的人,由于缺乏维生素和水分,容易上火、便秘。
降低油炸食物,对身体的危害方法
(1)控制油温和时间。据检测,食油中的有害物质都是在℃以上的高温情况下分解出来的,而食物的营养流失也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出现的。
所以,煎炸食品时火不要烧得过旺,油温最好控制在℃以下,而且不要连续高温烹炸,要采取经常间断的煎炸方法,这是消除煎炸食品中有害物质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油温超过℃,煎炸时间只要不超过2分钟,也可以避开食物营养的流失,同时避免产生有害物质。
(2)淀粉糊防护。食品专家建议,在煎炸的鱼、肉外面挂上一层淀粉糊再煎炸,也能有效预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3)油不可反复使用。一般来讲,食油经多次煎炸使用后,会含有大量的突变源和过氧化脂质,对人体有害。所以,煎炸用过的油不可多次使用,也不可用来炒菜。
(4)适量食用煎炸食物。煎炸食品一次不可过多食用,对于颜色深、油腻大、味道不好的煎炸食品更不可食用。另外,煎炸食品也不宜久放,最好现炸现吃。
针对近来有关方便面含丙烯酰胺致癌的争论,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和食品行业组织的专家就这一问题发布了相关研究结果。专家提示,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可以显著减少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生成。
延伸——含有致癌物≠吃了就致癌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在近日召开的“方便面安全问题高层论坛”上介绍说,试验表明50千克以上的动物一次食用7克(万微克)丙烯酰胺机体才能产生相应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近年对方便面中丙烯酰胺进行的研究表明,不同品牌几十种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范围在15~80微克/千克,这个数值范围与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CDC检测的数据基本一致。
胡小松还介绍说,非油炸方便面主要是采用热风干燥脱水,其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在50微克/千克左右,丙烯酰胺的含量存在波动主要是由于不同厂家生产工艺略有不同,可以说,油炸和非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含量都是非常低的,从目前研究结果,方便面是完全安全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吴永宁教授指出,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用的包括家庭自制及工业加工的众多食品中。
但是,食物中含有致癌物和吃了就致癌完全是两回事。判定这种物质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要有个“量”的概念,如果没有“量”这一前提,就没有毒物的概念,更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
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另据专家介绍,研究表明,通过温度和时间的配合可以使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举例来说,油温降低5摄氏度,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可减少10%~15%,油温在摄氏度以下,可以显著地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
#夏方养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