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近来热议的话题之一。各种平台关于健康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很多文章都是滥竽充数的,本身科学性有待论证。
罗列一些健康问题,你心中有数多少?
什么家中熏醋能杀菌消毒?
喝粥能够养胃?
晚饭用水果代替正餐,既营养又健康?
鱼刺卡喉,喝醋没用,咽饭危险?
食物相克别再信了?
自家酿酒、泡酒,有危险?
内脏排毒时间,没意义?
……
网上那么多辟谣内容,我们应该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跟从,多去多方求证,避免踩坑!
但身边数不清的健康谣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今天主要分享个人关于“少食多餐”这个话题,生活中,不管你是减肥还是增肌,都会听到这个频繁的词,那它到底是最健康的进食方式吗?
关于少食多餐,个人的理解与新陈代谢有关,一天多吃几顿,把分量分小,一餐6分包的来进食,一方面可以减少肠胃消化负担,另一方面不间断的进食可以不断调动我们身体的基础代谢,使基础代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一个水平,减少热量的剩余。
然而,多方查证要又到不同的说法以及论证,我们一起来看看!
其实,我们的大脑有它特殊记忆功能,没那么好骗
长期限制卡路里摄入,也就是节食,负责刺激进食的饥饿激素(Ghrelin)、抑胃肽等激素水平会变得更高;而负责饱腹感的食欲抑制激素PYY(PeptideYY),瘦素,胆囊收缩素的水平都会变得更低。所以,觉不觉得饿不是你的主观感觉,而是你的激素水平确确实实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国外文献论证过的。
只要吃的不够,你把那点儿东西一天分成10顿吃也没用,大脑没那么好骗。
不是我想吃...是我的激素。
一旦开始吃东西,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马上就会开始变化。
少食多餐,等于你身体里的各种激素刚热身完毕,就被你强行急刹车了。大脑被你闪了一下腰:我还没觉得饱啊,你怎么就不吃了?
大脑可是很固执的,你不让它觉得饱,它就会一直提醒你“还没吃饱,还没吃饱,还没吃饱...”。所以,你一整天都在吃,但你一整天都感到饿。饥饿和尿急一样,都是无法忽略的,所以你可能一整天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
只吃一点儿,更开胃
吃一点儿但是不吃饱,只会更刺激食欲。这跟我们的日常经验也是相符合的。中餐的习惯,是先上冷盘;西餐的习惯,是先吃开胃菜。如果吃一点儿就能让你不饿,“开胃”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道理是这样,可是有没有扎实的证据啊?当然有。
▼
年,一项研究招募了12名体型偏瘦(平均BMI为21.6)、不超过40岁的健康男性。他们被随机发放同为卡路里、营养构成相同的食物。不同的是,其中一群人被要求分一天3次吃完,另一群人则被要求每小时进食一次,分一天14次吃完。全部完成进食后,受试者们在呼吸室8小时待了8个小时,测量各种代谢指标,并接受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他们的饥饿感受。
结果发现,只进食3次的受试者,饥饿感明显低于,进食14次的那些人。
▼
年,发表在《Obesity》(肥胖)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招募了15名体重正常(BMI19~25)的男女志愿者,在量热计(Calorimeter)等仪器的辅助下,进行了等卡路里随机控制实验,考察进食频率由每天3顿变为每天6顿的影响。结论是:
(结论:增加进食频率,从每天三顿增加到每天六顿,对24小时内的脂肪氧化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可能会增加饥饿感和进食欲望。)
少食多餐,不能加速代谢
少食多餐的支持者们还有一个理由:
因为食物的热效应,把同样的食物分成更多顿来吃,会消耗掉更多热量。
什么叫食物的热效应?听起来很高大上诶。简单地说就是,消化食物也是一种运动,身体在消化食物的时候,需要为此支付热量。
于是有些聪明人就开始大开脑洞了,进食次数变多了,肠胃运动不就增加了吗?那自然会消耗更多的热量——好嘛,“多动”就要从里到外,不仅人要多运动,肠胃也要多运动。
可是咋不想想,也许肠胃运动的次数是变多了,但每次消化的食物也变少了啊。好比把米长跑拆分成10个米短跑,然后宣布这样能消耗更多热量,听起来就不怎么靠谱。
果然,科学家们考察一番后,发现少食多餐,并不能加速代谢。这也是文献资料所得,具体考证还得我们自己心中有杆秤。
(目前,一般大众乃至一些营养学家,仍然认为少食多餐对体重控制和代谢健康有好处。尽管饮食干预实验普遍都不支持之前的流行病学证据。而且,有越来越多数据表明,延长两餐之间的禁食间隔反而可能有益于改善体重和代谢健康。)
还有,还有,还有……
少食多餐,还会破坏肠胃自清洁功能
经常少食多餐,或者爱吃零食,可能还会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为什么呢?因为少食多餐会破坏胃和小肠都有的一种特殊功能——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igratingmo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