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114/4517310.html患者是下午1点送来的,急诊发来的片子显示患者双侧颅脑损伤,多学科会诊后认为需要急诊手术,开颅去骨瓣,减轻颅内压力。
手术通知来得又快又急。术前准备需要的毫升血还没有着落。组团式援藏领队、医院院长韩*一边动员全院职工献血,一边安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副主任医师赵岳峰主刀。
这是陕西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刚刚到达阿里的第三天。在多科室共同协作下,手术很成功,医院该领域的空白。
医疗援藏,最早可追溯到年,早期主要采用“零散式援藏”,医生们单兵作战,医院,一旦援藏医生结束工作返回原省,当地的医疗水平很可能回落。
日土县境内湿地冯雪峰
摄
年,中央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部署,医院医院实行人才“组团式”选派。到赵岳峰这一批,已经是陕西省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除此之外,还有以院包科的医生,对口帮扶的短援医生,藏区卫生健康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离不开他们的奉献。
第四批、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是医院等级创建工作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创造了阿里医疗卫生事业上一个个“第一”。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项,实现了种大病、中病不出地区,小病不出县就能治疗。
越用越薄的转院申请单
8月14日,周五。上午9点40分在陕西大厦坐上班车,车子顺着狮泉河一绕一拐,医院出现在左手旁,援藏医生赵岳峰计划着自己在这里的最后一次查房。
8床的患者是不久前因为脑出血收治入院的。赵岳峰拿出8月4日和11日拍的片子边比对边给住院医生吴攸讲解,“这个血块如果再缩小,就可以寻找合适的位置进行穿刺,让患者可以不用转院。”
医院外科业务主任赵岳峰(左二)对患者进行诊断冯雪峰摄
提起一年前的那场手术,赵岳峰的记忆印象还很深刻,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参与的医护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他也出现了头痛头昏的反应,这个时候如果终止手术,将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最后在吸着氧气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
3个月后,赵岳峰为患者进行了颅骨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语言及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这位患者的成功救治,在当地堪称“奇迹”。此后一年间,医院共开展的21例手术,其中成功18例,需要开颅手术的患者终于不用再转院。
转院,人就没了。在阿里,这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阿里的天气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雪能从9月下到次年6月。距拉萨公里的路程,救护车过去也需要两天。危重的患者大多熬不到漫长转运路的终点。
大病、中病不出地区,小病不出县就能治疗,这是所有援藏医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医学界有句俗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赵岳峰主刀的第一场手术,来医院的麻醉医生陈燕也在现场。麻醉医生在手术期间需要完成的事项很多,即使当晚她也出现了高原反应,但因为需要来回走动,她却没办法坐在那里吸氧。“手术室其实并不大,也就20平方米,但一个重症患者的手术,我们可能得来回跑好几千米。”
医院的妇产科和眼科水平较高,陈燕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这里开展分娩镇痛术。
四院产科术中实施分娩镇痛可以达到80%以上,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陈燕来的时候也是带着任务来的,由科室提供的分娩镇痛的器材,她负责培训当地医生。
考虑到当地群众的就诊习惯,陈燕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患者开展这项医疗服务。
这是一位26岁的初产孕妇拉姆,她身体状况良好,可以顺产。但是拉姆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很低,如果那天没有做分娩镇痛,就只能选择剖腹产。
经过不断地与产妇和家属沟通,陈燕决定实施无痛分娩。当天,陈燕和同事为拉姆实施了椎管内分娩镇痛。经过10余个小时的产程,新生儿平安降生。
“她们一般的家庭可能都要生3个到5个孩子,考虑到这样的生育需求,顺产是最好的,患者和家属术后也很感谢我们。”陈燕说。
即使在自治区首府拉萨,这些年开展分娩镇痛的也不超过20个。
赵岳峰早上走的那条路,陈燕已经记不清在深夜走过多少次了,无一例外都是些急事。“所有的外科手术,麻醉医生都要到场。赵岳峰来我肯定得来,有的手术他不来,我也得来。”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手术,因为病人的身体条件达不到麻醉的要求的,麻醉风险却不小。
由于高海拔与长期缺氧,患者常患有高原心脏病。在内地老年患者才患的心衰,这里很多中青年人身上都有。
尤其是在产科,许多孕妇没有定期产检的意识,到医院来才发现有严重的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衰,走路困难,连躺平也不行。有一位患者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才55,这时麻醉的风险都非常高。
一打麻醉,全身情况就会出现改变。“有可能造成一开始手术,患者心跳呼吸就骤停了,或者呼吸心衰加重以后,就抢救不过来,下不了手术台了,这些风险都是由麻醉医生承担的。”一年间,医院共开展手术多台,陈燕参与了其中多台手术,常常要面临这样的风险。“但没有医生放弃,我不能跟患者说,你这个手术风险太大了,你到别地去做吧。”陈燕说。
到阿里之前,陈燕接触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一路升级,但在这里,经历了手术才发现,麻醉种类跟内地完全不一样,每一天都在挑战新的领域,督促她不停地在学习。
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麻醉医生打一针麻醉剂就可以走了,他们必须全程在现场,盯紧患者的各项指标,可以说是手术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医院的手术量有明显提高,跟外科的技术力量增强分不开,但是跟麻醉也有关系。曾经因为重病患者难以实施麻醉,安全起见只能把患者转走,现在麻醉科通过在术下想办法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再进行手术。
陈燕很自豪,这一年间,她参与的手术,没有一例死亡病例。
当初援藏通知下来的时候,理论上要求是一个男医生,毕竟高原条件艰苦,麻醉医生又常常需要上夜班,但陈燕主动请缨,因业务精,最终选上了她。
阿里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夜里的风更急。多少次,从陕西大厦医院赶,一边走,一边打车,陈燕想,当初组织上安排要个男医生,那还是有原因的啊。
内科,医院专业设置最全,人员力量最强的一个科室,把住了阿里地区所有内科疾病诊治的最后一道关口。“十几万老百姓所有的内科疾病,不论是呼吸、消化、循环、传染、风湿、免疫、内分泌,都要在内科解决。如果这里解决不了的话,这些患者就只能去拉萨,甚至更远一点去到西安、到成都去看病了。”来自交大一附院的内科主任初大可自觉责任重大。
年7月,初大可刚刚到达阿里,科室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当患者得不到救治,需要转院,那就意味着两项成本的提高,不是花了钱,就是要了命。
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是一项事业,要明确一个“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目标”,把解决问题作为支援工作的突破口。
初大可和团队很快确定了3个问题突破口,疑难病诊断、危重病抢救,以及特殊的诊疗手段。
医院只能做简单的胃镜,其他的从未开展过。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区,人体的生理状态和平原差别很大,在平原上的应急预案,在这里未必完全适用,在国内外也没有类似的报道,无从借鉴。
最终,大伙只能摸索着来,通过查阅文献,采购设备、耗材,再进行专项培训。现在,结肠镜、消化道大出血的止血治疗这些特殊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都能常规开展了,目前已经开展了上百例,没有一例出现意外。“这一年我们回头看,科室的疑难疾病的确诊率,抢救的成功率都显著的提高。而且患者的转院率是明显的下降的。以前一本子转院申请单几天就用完了,现在一个月都用不完。”初大可说。
放手不放眼的带教
德吉卓嘎是一名从医23年的外科主治医生,对神经外科很有兴趣,但是因为缺乏手术经验,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实战提高。
赵岳峰来了后,德吉卓嘎总想跟着他上手术,这一年间完成的21例开颅手术,她就参与了10例以上。她也有个竞争对手,急诊科主任、外科副主任贡桑明久。
相较于内地,医院的手术台数还是少,谁能上手术第一助理就得靠实力说话,赵岳峰来的时候,贡桑已经不想再做神经外科手术了。开颅手术做一例,失败一例。患者脑子里的血块,只能保守治疗,不行就只能转院。
经过一年的实战,贡桑明久现在对神经外科和开颅手术也有了自己的认识,“有老赵在,我不紧张,我在救人,有人救我。”
陈燕刚来的时候,麻醉科总共只有5个人,排班表上满纸上都是她的名字,下了夜班有时也得来,得给其他医生们把关,给他们盯着麻醉过程。
在陈燕来之前,医院只有一个可以独立完成麻醉的医生,职称也不高。要打造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陈燕有了2个医生学生。
平时讲课,手术室里带教。从所有手术、急诊都要叫陈燕来,到现在普通的麻醉都可以完全由本院医生操作,连手术室外的像这种无痛胃肠镜都能做,形成一套完全独立的抢救患者的体系。
在日土县工作了好几年,丹增卓嘎的水平一直没有提高。不久前有一例开颅手术,患者入院时,血压飙升到,手术中出血量大,丹增卓嘎独立完成了对重症患者监测的操作,开颅手术有可能出现的脑疝也能对症用药,输血时机的选择,电解质紊乱的纠正,都完全可以自己处理。
“老师,您是特别善良的好老师,我真想好好抱着您哭一场,真舍不得您走。”陈燕要结束援藏了,休假在家的藏族医生丹增卓嘎给她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