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如果免疫功能正常,此病不易发生。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和老年人易患此病。霉菌性食管炎临床表现多见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感。有学者提出内镜诊断霉菌性食管炎分为四级:Ⅰ级:少量散在隆起性白斑,直径<2mm,无水肿或溃疡;Ⅱ级:多个隆起性白斑,直径>2mm,无水肿或溃疡;Ⅲ级:可见融合线状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Ⅳ级:Ⅲ级表现基础上加黏膜易脆,可伴管腔狭窄。其治疗以祛除诱因、治疗基础病、注意休息、增强免疫力为主,一般认为Ⅰ级不需要服药,可自愈,Ⅱ级以上可服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效果良好。
中医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基础疾病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疗效。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于“泛酸”、“胃脘痛”、“噎膈”等范畴。食管是食物的通道,属于“胃主受纳”功能的一个方面,食管属胃气所主,属“阳土”,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用药时会有体现。食管与胃同属阳土,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既需要阳气的温煦鼓动,又需要阴液的滋润濡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论述较多。他说:“噎膈,燥症也,宜润。”“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其治疗多以润降为法,立意最深的是启膈散,砂仁与润药同用,既防润药之腻,又助气之畅通,临床使用时可选择旋覆花、杮蒂、郁金等药。最后共享一例霉菌性食管炎治疗病案。
临床验案:
王某,男,65岁,初诊:年7月5日
胸骨后不适,堵塞感,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胃体粘膜病变,霉菌性食管炎?纳可,大便可,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气阴已亏,痰气交阻。参启膈意。
麦冬6陈皮6柿蒂10威灵仙10
玉竹10郁金6茯苓10旋覆花6包煎
浙贝母5北沙参10六神曲10
14付。
二诊:年7月15日
症较前缓,偶有堵塞感,舌淡红,苔薄,脉细。
上方去六神曲,加*芩6克。
14付。
三诊:年7月29日
尚安,偶有堵塞感,纳可,大便可,胸或闷,舌淡,苔薄,脉细。有肺气肿史。
上方去旋覆花、*芩,
加炒白术10克、苏梗10克、太子参10克。
14付。
四诊:年8月12日
尚安,偶咯痰,苔薄,脉细。
上方去北沙参、太子参,
加桔梗5克、冬瓜子10克。
14付。
五诊:年9月2日
尚安,偶有堵塞感,苔薄,脉细弦。
上方去桔梗、冬瓜子,
加丝瓜络10克、木香3克。
14付。
六诊:年9月16日
症缓,纳可,苔薄,脉细。
上方加厚朴花3克。
14付。
注:患者因胸骨后不适,检查示霉菌性食管炎,证属气虚亏虚,痰气交阻,选择《医学心悟》的启膈散,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养阴生津,陈皮、郁金、柿蒂、旋覆花、浙贝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威灵仙可祛风湿,消痰涎,《本草新编》记载:“威灵仙,苦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入各经络。消肠中久积痰涎,除腹内癖气块”、“其性走而不守,祛邪实速,补正实难”。众药合用,滋阴润燥,理气化痰散结。
正所谓:
食管属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阳中阴;
痞闷噎塞重为膈,甘寒润濡降为贵。
灵兰中易堂
传承精华,发扬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