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景藩运用降和消三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盖百霖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4328637.html

编辑推荐语

徐景藩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经验。徐老以降、和、消三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并独创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摘要]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食管黏膜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泛酸、烧心、嗳气、咽喉不利、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等。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龄、肥胖、精神压力大及喜嗜烟酒者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常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肠动力等方式,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短期内起效较快,但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且病情容易反复,停药后易复发。徐景藩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经验。笔者通过收集分析徐老的医案,研读其脾胃病专著,总结徐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归纳为降、和、消三法,并介绍其独创的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在古籍中记载为吞酸、吐酸。如《丹溪心法》中记载:“嗳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其以泛酸、嗳气、烧心为主症,伴咽痛、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胃中食物反流、胃脘嘈杂不适等症状。《景岳全书》详细描述胃中嘈杂之感:“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徐老认为其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诸多致病因素中,以情志、饮食最为常见。饮食过量,伤及脾胃,则气机郁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上炎,犯及食管。故本病的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若气机不畅日久,则滋生食积、血瘀、痰饮等实邪,进一步阻滞气机,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本病容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久则有癌变之虞。

2治疗心法

2.1降法

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景岳全书·吞酸》言:“腹满少,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反流性食管炎虽是食管黏膜的病变,然其本质实为胃及十二指肠的反流。《难经集注》中称咽喉为“胃之系”,《医贯》中记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咽喉系于胃,咽喉部的疾病与胃脘关系密切。当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时易产生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其症状如泛酸、嗳气、呃逆等。故徐老认为,和降胃气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

2.1.1和胃降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临证指南医案》提及:“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叶天士认为“治胃与脾迥别”,并反复强调胃腑以通为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故徐老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注重通降胃腑,常用枳实、枳壳、旋覆花、赭石、柿蒂、莱菔子、刀豆壳等。《本草汇言》中记载:“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旋覆花与赭石配伍,常可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嗳气不止、呃逆频发之症。

2.1.2升脾降胃《医学求是》中详解了气机升降的过程:“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极,又在中气,中气在脾之上,胃之下,左木右金之际。”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则胃降。若脾气亏虚,清气不升,则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患者常见泛酸、呕吐、食欲不振、进食后嗳气及泛酸更甚、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症。徐老认为,此时当以健脾升清为主,常用药如*参、*芪、炒白术、茯苓、砂仁、陈皮等,脾气得健,清气得升,则胃降复常。具体运用时,徐老强调健脾益气之药应配伍理气之药,如陈皮、枳壳等,使补而不滞。

2.2和法

和法原指伤寒论中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的方法。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及:“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广义上而言,和者,调和、和解也,其法运用甚广,无须局限于和解少阳之义。正如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提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临床上,徐老将和法发展为疏肝和胃、调和身心之法,辅以清泻肝火之法,以治反流性食管炎。

2.2.1疏肝和胃中土虚弱,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则导致胃失和降,受纳功能受损,因而出现嗳气、泛酸、呃逆等症。《四圣心源》卷三提及:“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此类患者常见嗳气较多,食后嗳气及反流较甚,胸中烦闷,时常忧思难解,诸症于情志不畅或紧张时加重。徐老运用疏肝和胃之法,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解郁合欢汤加减,常用合欢花、柴胡、郁金、白芍、沉香、茯神、薄荷、橘皮等。此外,徐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泛酸症状较重者常配伍刀豆壳、海螵蛸、旋覆花、丁香、煅龙骨、煅牡蛎等。

2.2.2清肝和胃“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滞,日久化火生热,徐老在疏肝和胃之时,不忘清泻肝火,以制约肝木,助胃和降。《类证治裁·肝气》云:“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医贯》提及其治法:“木中有火,郁甚则火不得舒,血不能藏而妄行……必当疏散气郁为主,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是也。”此类患者嗳气较多,口苦或口感较重,常有食物反流及呕吐之感,舌质偏红,苔*腻。徐老用左金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常用*连、吴茱萸、橘皮、竹茹、枇杷叶、麦冬、半夏、茯苓等。若因肝气上逆而口苦较重的患者,可加青蒿、鸡内金、海金沙。*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为左金丸的组方,其中*连泻火以制肝木,吴茱萸解肝郁、调肝气,为治疗肝经郁热、肝火犯胃的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左金丸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对泛酸疗效较佳。

2.2.3调和身心徐老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发现,多数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问题,且当情志不佳时症状常加重。由此可见,情志问题是本病不可忽视的发病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时,徐老运用和法,调和患者心神,以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治疗,耐心听取患者诉说,辅以言语安慰,使患者身心相和,情志畅达,心有所养,神有所归。同时,徐老常辅以郁金、首乌藤、合欢花或合欢皮、百合、木蝴蝶等药调和心神。合欢花尤善治疗情志抑郁之病,《神农本草经》称之:“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此外,可嘱患者常食*花菜,*花菜又称“忘忧草”,《本草注》言其:“味甘,令人好欢乐而忘忧。”但需注意,*花菜鲜品含秋水仙碱素,炒后食用会出现中*症状,故应选用干品食用。

2.3消法

消法最早可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等,都论述了通过消法使得体内有形实邪消散的方法。消者,有导引消散之义。消法可用于消散气、血、痰、水、食等有形实邪壅滞的病证。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初起病位在“气”,继而发展为食积、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的聚集,从而进一步阻滞气机,使病程迁延难愈。故徐老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常运用消法,将实邪分为食积、痰饮、瘀血三种,分而消之。

2.3.1消食化积肝主疏泄,助脾胃运化水谷。《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饮食不节,胃腑通降失常,运化失司,导致食积停留于胃腑,上犯于食管。此类患者常见泛酸,烧心,胃脘胀满,嗳气酸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徐老常用山楂、麦芽、神曲、陈皮、鸡内金、莱菔子等药。且因食积之物不同,用药亦有细分。若因饮食过冷,寒邪伤胃,可加炒苍术、草豆蔻;若为瓜果之品所伤,可加丁香、肉桂;若为豆制品所伤,可加用莱菔子。若因食滞导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且舌苔*腻者,可加大*、枳实、芒硝等。

2.3.2消痰化气《医方论》云:“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证治准绳》云:“七情内伤,郁而生痰。”《金匮要略》中早有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圣济总录》描述其症状:“咽喉噎闷,状如梅核”。痰气交阻于食管,气行不畅,故可见嗳气、咽中不适如有物阻,胸闷不畅、情绪不佳时症状可加重。徐老常以《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加减以消痰化气,具体用药为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紫苏、生姜等,厚朴亦可用厚朴花,并辅以陈皮、青皮、枳壳等调理气机。若患者出现咽干、咽痛或咽部充血等症状,可去厚朴、紫苏,加射干、挂金灯等清热利咽之药。

2.3.3活血消瘀《仁斋直指方论·血荣气卫论》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迁延,日久则由气滞而生血瘀,即所谓“久病必瘀”。此类患者常见胸部或胸骨后刺痛,嗳气不畅,吞咽不利,纳少乏力,甚则水饮难入,大便干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病机总属气机郁滞,日久入血,瘀血乃成,治当行气活血以消散瘀血,徐老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具体用药为柴胡、白芍、甘草、枳壳、生地*、当归、川芎、牛膝、桃仁、红花等。可加鹅管石、婆罗子、通草、橘络、威灵仙等宣通畅达之品,以利食管气机。若久病耗伤津液,出现咽喉干涩、口干等症,可加麦冬、北沙参、玉竹、石斛等以滋阴清热。

3糊剂卧位服药法

徐老认为,胃中之液为酸性,若随反流物逆流至食管,易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徐老于实践中总结出“糊剂卧位服药法”,力求延长药物停留于食管的时间,有助于顾护食管黏膜。此法的汤药要浓煎,头煎和二煎各煎成mL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充分搅匀,文火慢煮,使得药物呈半流质状。患者卧床后,于左侧卧、右侧卧、平卧、俯卧各缓缓服药1~2匙,余药仰卧服完。服药后卧床休憩,半小时内不可饮水、进食。卧位服药可以延长药物作用于食管的时间,加之藕粉清热凉血,可顾护食管黏膜。若有血瘀之证可加三七粉、白及粉各2.5g,提高疗效。

4病案举例

女,35岁,年3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痞胀隐痛伴泛酸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胃脘痞胀隐痛,嘈杂似饥,烧心,泛酸,咽中不适,大便2日一行。年11月22医院查胃镜示: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隆起性病变,慢性胃炎。患者自服奥美拉唑已3月余,症状未改善。现月经量减少,劳后头痛,头昏,巅顶跳痛,易饥,上脘压痛,惯久坐,性情急躁。舌苔薄腻微*,舌尖微红,脉细弦。治以清肝泻火,和胃降逆。处方:青皮、陈皮各6g,浙贝母10g,*连2g,半夏10g,重楼10g,木蝴蝶5g,刀豆壳20g,鹅管石15g,厚朴花6g,莱菔英15g,白芍15g,甘草3g,紫苏梗10g,香附10g。二诊:药后诸症改善,有痰咳出,量较多,知饥,食欲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参原法。原方加桔梗5g、枳壳6g,去厚朴花。三诊:药后症状渐除,上方巩固治疗2月余,病情得安。按语: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耗损胃阴,致食管失于濡润。且肝木横逆犯胃,使胃腑和降失常,故见胃中嘈杂、烧心、泛酸、咽中不适等。初诊以化肝煎化裁,以解肝气郁结,清肝火而平胃气。二诊时患者痰饮渐生,徐老以桔梗、枳实利气消痰,正如《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云:“当其邪气初动,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5期。责任编辑:丁彦敏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