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它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下段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
反流性食管炎吃药不管用是什么原因?
内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于“治标不治本”。这和疾病产生原因,以及生理结构改变,有密切关系。
1、抗反流屏障“被推倒”。
患病后,人的食道下段括约肌薄弱,即抗返流屏障功能减退;食道下段蠕动功能减退,清除反流物的功能降低;胃排空功能障碍,使胃腔压力升高促进反流。可见有没有抗反流屏障,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
所有的药物治疗都是用于降低胃酸分泌,降低酸度的,但无助于恢复反流屏障。
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后,反流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是不那么酸了,一定程度减轻了对食道的刺激。
2、食管裂孔疝和食道下段括约肌严重的功能障碍。
食管裂孔疝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个常见原因。由于食管穿过膈肌的孔洞(食管裂孔)明显扩大,食道向胸腔上移,严重地削弱了食道括约肌的阀门功能,不能控制胃酸逆向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管裂孔疝会越来越大,食道缩短会加剧,进一步加重反流症状。
而食道下段括约肌是直接的抗反流屏障,就像胃与食管之间的一道单向阀门,一旦破坏,药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
国外资料表明,食管裂孔疝与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破坏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同时存在,与严重的反流症状、巴雷特食管以及癌变密切相关。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会癌变吗?
胃食管反流病的癌变率很低。但要注意的是,有少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由于没有及时的治疗,导致食管下端黏膜长期受到反流物的侵蚀,可能会发生柱状上皮化生,这时会有癌变的风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能治好吗?怎么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发病期主要是控制食管炎、控制不适症状、改变生活与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复发。也可以选用中药进行身体调理。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任何肠胃病疑难问题,可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