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IF137多组学检测助力食管鳞癌新 [复制链接]

1#
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导读

中国是食管癌(EC)高发国家,以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要亚型。大多数EC患者初诊即为晚期,手术R0切除率较低,且术后易复发。既往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可提高局晚期EC患者R0切除率,但却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因此,临床亟需更有效、*性更低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来改善ESCC患者的预后。

近日,医院程超教授团队在一项ESCC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采用世和一号?大PanelNGS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探究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IF=13.)。第一作者是杨伟雄博士。

专家简介

程超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

医院胸外科副主任

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胸部肿瘤外科分会副主委

国际胸外科协会会员

国际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

杨伟雄博士

医院胸外科博士研究生

研究内容

本研究(GASTO)为一项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共纳入23例II-III期可切除ESCC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的新辅助免疫治疗:静脉注射卡瑞利珠单抗(mg)、白蛋白紫杉醇(mg/m2)和卡铂(AUC=5)。新辅助治疗结束后行食管切除术。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该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次要终点包括病理缓解率、R0切除率、ORR、DCR、DFS和OS。同时收集治疗前活检组织样本和治疗后手术组织样本进行PD-L1免疫组化、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世和一号?大PanelNGS检测,以期在分子水平和免疫水平探索与新辅助疗效和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

一、临床相关数据

新辅助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疾病进展,ORR和DCR分别为90.5%(19/21例)、%(21/21例)(图1A)。共20名患者接受了手术且全部实现R0切除:5名(25%)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10名(50%)获得主要病理缓解率(MPR),3名(15%)有部分病理缓解,其余2名(10%)患者为SD(图1B)。13名(65%)患者实现了总体临床病理降期。最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23,39.1%)和白细胞减少症(2/23,8.7%)。治疗期间报告的AE均未导致治疗中断、剂量减少或手术延迟,且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

图1A.RECIST1.1最佳影像学响应瀑布图(n=21);B.手术患者(n=20)病理响应

对接受手术的患者队列进行随访,其中位DFS尚未达到(图2A)。相较于non-pCR组,获得pCR的患者DFS有更长趋势(p=0.)(图2B)。

图2接受手术患者(n=20)的DFS曲线

二、免疫层面标志物与新辅助免疫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为评估免疫微环境和病理缓解的潜在关联,研究首先对其中19名患者治疗前活检和治疗后手术组织进行PD-L1表达及其他免疫生物标志物检测。首先,团队在治疗后的pCR和non-pCR组中均观察到浸润性CD4+、CD8+、CD56+、PD-1+、GRB+和TIA-1+细胞数量增加,这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可能增强ESCC微环境中的抗肿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启动,但这些浸润性细胞在两组间,无论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图3A、B)。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后non-pCR组浸润的PD-L1+和CD+细胞远多于pCR组;在non-pCR组中,治疗后浸润的PD-L1+和CD+细胞数量也相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图3C、D)。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又进一步使用CD8、CD、PD-1、PD-L1和细胞角蛋白(CK)抗体对组织样本进行多重免疫荧光检测,并分别评估CK阳性肿瘤区和间质区的标志物数量。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前后,PD-L1+细胞与CD+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图3E)。新辅助治疗后non-pCR组浸润的PD-L1+CD+细胞数明显高于pCR组,且non-pCR组内治疗后PD-L1+CD+细胞数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图3F),这表明随着PD-L1表达增强M2样巨噬细胞的诱导可能与免疫治疗无效有关。

图3免疫微环境与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相关

三、分子层面标志物与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接下来,为进一步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预测标志物,研究采用世和一号?大Panel对19名患者治疗前穿刺肿瘤组织样本进行NGS测序,检测到的中位体细胞突变数量为10个(2-32个),高频突变包括TP53、CDKN2A、CDKN2B、CCND1和MYC。与non-pCR组相比,pCR组患者TMB更高(p=0.),TMB-H(定义为本研究前25%患者TMB,cut-off值为7Muts/Mb)且PD-L1+的患者在pCR组中更为富集(p=0.;图4)。两组间未发现免疫相关通路的显著差异,亦未发现PD-L1+和TMB-H状态与DFS及降期显著相关。

图4pCR患者TMB-H且PD-L1阳性表达的比例显著更高

结语

该研究证实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在II-III期可切除ESC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基于对肿瘤免疫及分子水平的探索,研究发现新辅助免疫治疗可能增强了ESCC抗肿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启动,而诱导M2样巨噬细胞和PD-L1表达增加可能与免疫治疗无效有关。TMB-H与PD-L1表达可能是ESCC对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病理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示对于可切除ESCC患者亦有必要进行相关分子及免疫指标的检测,对于其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预测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YangW,XingX,YeungSJ,etalNeoadjuvantprogrammedcelldeath1blockad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