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通胀成效显著
未来通缩风险不大
国家统计局7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3.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我国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趋缓。
按季度情况来看,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3.3%,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从月度来看,6月份CPI上涨了2.2%,比上个月明显回落0.8个百分点。二季度,包括6月份,CPI涨幅继续回落,主要还是跟食品价格的明显回落有很大的关系。近几个月,随着天气转暖,蔬菜、水果大量上市,所以食品价格回落比较明显。当然也跟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的缓解有关系,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说明物价的调控取得明显的成效。
有业内专家认为,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监管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财**策和稳健的货币*策,加大*策预调微调力度。
通胀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为*策放松留下了更大空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央行在1个月的时间里两次下调利率,释放了较强的宽松信号,货币*策明显向稳增长目标倾斜。他预计,货币*策将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半年还将下调1次利率,同时将继续下调法定存准以对冲外汇占款增量的减少。
但也有专家警示,对物价未来的走势也不能过分掉以轻心、过分乐观,因为催生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一些因素并没有根本消除,从国内看,可以说成本的推动以及国外的输入性通胀,由流动性引起的输入性通胀,虽然原材料价格近期降幅比较大,但是企业成本上涨压力较大。此外,经过三次下调准备金率及两次降息,当前货币和信贷*策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对“稳增长”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对货币信贷反弹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应有所警惕。考虑到仍然存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应把握好*策放松的力度和节奏。另外,从国际上来看,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比较缓慢,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降息,流动性充足的现象没有改变,所以要防止流动性过于宽松对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影响。
近期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不管是从进口贸易增长的疲软,还是动力煤价格和钢铁价格的持续低迷,都反映了国内需求的萎缩,特别是PPI的连续负增长,显示中国经济可能再次面临通缩风险。对此,盛来运表示,通缩通常是与货币供给量大幅减少和经济衰退或者萧条相伴而生的,上半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新增加人民币贷款4.86万亿元,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在8%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必要过分担忧。
此外,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表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大于通货紧缩风险,从货币层面上看,目前我国货币存量较高,且短期内较难改变,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从成本上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将持续提高产品价格,推动CPI上行;此外,土地价格的上涨也将带动房价的上涨,形成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