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资金用在刀刃上
国务院常务会议22日决定改革中央财*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表明上述课题已引起国家层面的注意和*策考量。
市场决定科研资金流向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府引导支持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结合,明确财*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对市场导向类项目则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
同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搞基础科研,又搞应用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财*部财*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划清*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财*科研资金投哪不投哪,支持什么项目,这是放大科研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财*资金尽量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应用性科研中退出,让企业发挥优势,这样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研发投入。2012年,中国全社会用于研究开发(R
D)的支出达10240亿元,接近GDP的2%,其中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投入超过四成。
科研信用“黑名单”堵住贪吞挪骗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杜绝一题多报、重复资助等现象,消除行*化定项目、分资金的弊端,把资金用到刀刃上。专家认为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时有发生,其中不乏吃喝、发工资福利、买车、出国考察、盖房装修买家具等。
2013年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而为了获取科研资金,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使出招数五花八门:虚报套取、贪污侵占、弄虚造假。
广州一高校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国内行*权力在科研经费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课题负责人往往让一些经费完全是“量身定做”“因人而设”,没有国际通行的公开竞争,也没有相应的学术共同体评审机制。“在国内要拿重大项目、拿经费,光做研究不行,关键是要与主管官员搞好关系,这是公开的秘密。”
让研究者有尊严地研究
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必须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挖掘科研人才的创造潜能。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靠什么吸引人,一是学术职称,二是科研项目。”上述教授表示,当正常渠道的收入难以保证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体面尊严生活,有些学校乃至主管部门便会默许科研人员从科研经费中获取一部分待遇,这也是导致一些科研经费被滥用、套取的原因之一。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策。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目前“两头松、中间紧”的科研资金管理机制存在不合理之处。中间紧的本质是用发票管理科技经费,但是智力劳动成果无法开出发票。
他建议,改革现行的科研投入管理机制,项目前期的论证、项目成果的验收这两头要强化,要尊重智力劳动的成果。可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首席专家财务负责制,在经费预算中明确用于调研、试验、设备购置以及科研人员报酬的比例,在项目结项时予以严格审计,而实施过程中则可授权研究者自行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