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会不是竞技场
相关链接:亿元藏品登场 收藏进入 亿元时代
信托和私募是艺术品投资双驾马车 现在中国的收藏家,100个里只有不到10个人收藏的东西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剩下的90个人,不是买到赝品,就是买到 装饰性 和 学术性 的藏品,投资价值几乎没有 四不像 ---这是66岁的台湾收藏家徐*夫对自己30年收藏经历调侃式的总结。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批文学家和导演发起了 乡土运动 ,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充满着 复古 和 怀旧 情调,知识分子中间弥漫着怀旧、复古热潮。 当时的徐*夫是一所大学的教书匠,受到 乡土运动 的影响,他对台湾原住民文化很入迷,开始收藏与之相关的艺术品、手工艺品。 当经营百货公司、同样对收藏很感兴趣的蔡辰洋邀请他负责筹办 寒舍 ---台湾第一家大型古董店的时候,爱好和独特的商业敏感,让他嗅出了一个收藏 大时代 在台湾即将到来的气息。 90年代初的 寒舍 ,玉器、书画、瓷器??什么都有,可以说是台湾最大的古董店。当时知识阶层和上层社会的人,如果没去过寒舍,都会被笑话没有水准,不够时尚。 而徐*夫与大陆收藏界打交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2008年,徐*夫的观想艺术中心在北京成立。30年的艺术品投资经验,让他成为大陆企业家的艺术品投资 经纪人 学者的背景,使他和大陆文物界专家的关系非同一般;拥有价值过亿的收藏品,也让他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的策展人、供货商和座上宾。 正是这种收藏家、学者、经纪人和策展人重叠的 四不像 身份,让他对两岸以及国际艺术品市场,能够冷静地对比和分析。他把当下中国的这股收藏热,称为收藏业 热烈竞争 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