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青联主办的“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在广州市举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志洋出席活动并致辞,各级青联委员、青科协会员和高校师生代表等近人参加活动。活动同步在线上直播。
期间,活动正式揭晓了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湖北省青联委员王琳等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当中,有的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远赴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最前线;有的在后方战场白衣执甲、冲锋在前,全力做好病例救治,为夺取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始终值守一线,坚持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用一颗赤诚之心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有的着眼国际领先,围绕世界性难题潜心研究,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活动中,他们分享着成长经历,讲述着感人瞬间,鼓励更多青年践行初心使命、勇攀科技高峰。
分享会上,钟南山院士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讲述了全国民众齐心抗疫背后的感人故事,回忆了自身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科研经历,鼓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责任,用更大的担当作为助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号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学习获奖者们的奋斗姿态和奉献精神,努力在为祖国奉献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勤奋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首届钟南山科技创新奖获奖者名单
(按笔画顺序排序)
王琳,女,汉族,年10月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华中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湖北省青联委员。
曾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她潜心科研,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余篇(16篇被选为权威期刊封面文章),申请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及副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2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科技部国合重点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她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最早开展新冠核酸检测,检测总量湖北省第一。
王吉光,男,汉族,年10月生,博士学历,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年轻学者杰出研究奖和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杰出研究奖等。参与领导组建亚洲脑胶质瘤多组学数据联盟,在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可靶向的METex14致癌突变,在替莫唑胺治疗后复发的胶质瘤中发现导致肿瘤抗药的MGMT融合基因,建立胶质瘤演化的平行宇宙模型。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内皮细胞中存在MEKK3-IM激活性突变,结合影像数据,首次定义了海绵状血管瘤的分子分型,为潜在的无痛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王守巨,男,汉族,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现任南京医院(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及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YouthClub委员。曾获国际控释协会年度最佳论文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创建酸环境可逆响应成像和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成像的新技术,提出了辅助光热治疗和协同光治疗的新策略,发现了热休克蛋白通过内质网压力介导光热治疗耐受的新机制,为肿瘤精准诊疗建立了分子影像导航和诊疗一体的新途径。在AdvMater、ACSNano等期刊以一作/通讯(含共同)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成果被写入26本国际专著和《分子影像学》教科书(国内首本)。
王祥喜,男,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为“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荣誉。年度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奖等,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和国内病毒学会议中作大会或分会报告。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超敏诊断技术,获得中国食品与药品检定研究院样品检验报告,完成人单纯疱疹病毒分型诊断技术的转让与临床应用。以通讯身份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40余篇文章。
吕奔,男,汉族,年5月生,中共党员,临床医学-免疫学双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医院管理处处长、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杰青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长期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在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突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Immunity(3篇)、Blood、NatureCommunications(2篇)和PNA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著,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主旨或特邀报告。
关伟杰,男,汉族,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者、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目前在钟南山院士、何健行教授的团队中专攻气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阻肺、哮喘等)的综合诊疗。作为通讯、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余篇SCI论文。新冠临床特征论文成为NEJM引用排名第三的论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多国协作重大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获年、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高影响力论文奖;获年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最佳同行评审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获得年全国争先创新团队奖、年全国创新团队奖。
苏士成,男,汉族,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医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通过治疗全周期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图谱描绘,发现一系列免疫治疗新靶点和新策略;构建高效的线粒体RNA导入系统,首次阐明持续定位线粒体非编码RNA功能;鉴定出第一个定位在细胞膜表面的核酸感受器。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Cell(2篇),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细胞生物学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改良保乳保腋窝乳腺癌精准手术,提出“外科重建移植物抗肿瘤免疫”新观点,主持和参与国际注册临床试验10余项,撰写中国乳腺癌指南免疫治疗部分,获“全国十大医学创新专家”。提出免疫和外科学融合的教改方案,获“青年长江学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
吴南,男,汉族,年2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脊柱畸形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青年工作部部长。他利用先进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方法,探索脊柱畸形及相关疾病的病因和机制研究,并实现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组织建立的国际多中心协作组为全面揭示脊柱畸形及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病因及机制、实现脊柱畸形的精准诊疗打下坚实基础。报道了世界最大的一组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队列,在国际上首次揭示CS最重要的遗传致病因素,定义了全新的CS亚型-TBX6相关先天性脊柱侧凸(TACS),提出并推动了CS的“中国模型”走上世界舞台。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创新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人民好医生学术成就—青年风尚典范等。
林浩添,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心副主任(副院长),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博导。曾获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从事眼病防治和研究工作近20年,擅长先天性白内障等儿童眼病的防治,作为第一作者研发的白内障新疗法成功应用于临床,被NatureMedicine评为“年生命医学的八大突破性进展之一”。致力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诊疗研发的应用转化研究,构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并在广州开启了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被IEEESpectrum评选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牵头完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中心临床试验,被评选为“年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创建以眼睛为全身器官系统的健康评估和监测窗口的创新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
韩大力,男,汉族,年1月生,群众,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聚焦新型RNA修饰的表观调控机制,结合基因组学技术、化学生物学工具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多学科前沿交叉,开发疾病治疗诊断新策略,亦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立刻组织联合攻关团队展开药物研究;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发现DNA5hmC图谱与AML的关联机制;通过检测血浆游离DNA中的5hmC修饰实现对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检测。绘制RNA2’-O-Me、DNA5fC和5caC修饰的首张单碱基组学图谱。合作完成新冠病毒靶标蛋白的系统性药物虚拟筛选,并建立“神农项目”可视化网站共享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案。
编
辑
王俊文校
审
胡俊涛值班编委
代恒业来
源
全国青联、湖北青联(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全文)往期推荐:七年获赠面锦旗,老胡你真厉害啊!想复出?封禁!春节能否回家过年?钟南山最新研判![青春湖北]投稿邮箱:youthhub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