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发现,打开了免疫治疗的大门。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杀死肿瘤,在人类与肿瘤的持久战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效、低毒、不限癌种等特点使得免疫药物被大众奉之为“神药”。
那么,免疫治疗应该何时使用?用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神药”应该怎么用才能发挥神效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神药现身,双原发癌被治愈
年5月,91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被确诊为肝癌,8月20日进行手术切除时,医生在卡特的脑部发现了4处黑色素瘤转移灶,脑中的4个瘤块约2毫米大小。
黑色素瘤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而晚期黑色素瘤更被称为是“不能治疗”疾病。
就连卡特总统自己当时也说,“我以为只有几周的存活时间了,我出奇地放松,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探险”。
年2月3日,卡特总统公开宣布肝脏和大脑中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
而奇迹归功于一种新型的免疫药物——帕博利珠单抗,总统抗癌成功案例影响深远,也使免疫治疗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大热疗法。
免疫药物不只是晚期可用
随着卡特总统的成功治疗及诸多临床数据出现,免疫药物被强势证实晚期患者的疗效。
随后免疫药物的适应症不断进阶,从中晚期癌症三线治疗进阶到一线、目前研究表明早期患者免疫治疗有良好疗效。
晚期:免疫治疗最初被应用于晚期肿瘤的治疗中,比如K药在我国批准用于晚期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食管癌和头颈鳞癌;
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I药在我国获批的适应症就是同步放化疗用于III期不可切除的NSCLC。
随着人们对免疫治疗不断的探索,免疫治疗在早期肿瘤中也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进行免疫治疗,可以激发更广泛的免疫反应。但是免疫治疗具有滞后效应,可能耽误手术时间,具体应用应该综合考虑。
术后辅助治疗:肿瘤切除后巩固治疗可以采用免疫药物,防止复发,称之为术后辅助治疗。
免疫药物提早用,生存时间可翻倍
临床实践已经证实,肿瘤免疫治疗用药,越早使用,效果才会越好。
Keynote研究纳入了名PD-L1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一组是一线就接受K药(帕博利珠单抗),另一组是先接受化疗、化疗失败后允许使用K药;
最终证实:一线用K药(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明显更长,从12.1个月延长到了16.7个月。
研究显示,对于晚期肺癌患者,二线使用PD-1的5年生存率在13-15%左右,而一线使用达到23.2%;
对于中晚期患者肺癌患者,放化疗联合PD-L1抗体的三年生存率57%,有专家预计五年生存率可能在50%左右。
NADIM研究显示:O药+化疗作为IIIA期NSCLC新辅助治疗,生存率提升显著!相比传统化疗新辅助的3年生存率率仅为30%。O药+化疗两年生存率为89.9%。
术前vs术后免疫治疗,差异这么大?
年11月,《NatureMedicine》杂志发表临床试验,对比了黑色瘤患者术前使用双免疫治疗(PD1联合伊匹木单抗)VS手术后使用双免疫治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术前免疫治疗的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70%患者达到了明显缓解,其中30%达到完全缓解;
术前免疫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为20%,术后免疫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为40%;且术前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术后免疫治疗患者。
年2月,《NatureMedicine》杂志再次报道了一项在脑胶质瘤中进行的类似的小规模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术前接受K药治疗,总生存期明显更长——中位总生存期分别是天和天,几乎翻倍。具体数据如下:
免疫药物,早用早好?
很多肿瘤患者或家属,将免疫治疗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往往是感觉已经没有救了,赶紧用免疫治疗试试。这样的病人,用免疫治疗的效果是最糟糕的。
年4月,《NatureMedicine》杂志报道了一些学者对于PD-1药物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的设想:
术前免疫治疗:术前肿瘤较大,且机体免疫尚未遭受手术损伤,PD-1抗体药物可以激发更广泛的免疫反应,给患者更长时间的防护。
术后免疫治疗:术后肿瘤抗原较弱,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药物使用后能够激发起来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弱一些。
上述猜想进一步说明:免疫药物早用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随之更多理论来作证这一猜想:
1.免疫药物是通过重启患者的“免疫力”实现抗癌效果的,当癌症患者经过多轮放化疗轰炸之后,“免疫力”已经下降至很低的水平,此时即使重启免疫,能力也有限。
2.免疫治疗具有“滞后性”和“长拖尾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滞后性指用药到起效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长拖尾性则是指一旦起效,病人能够长期生存。
总之,免疫治疗关口前移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趋势,无论是确准后时间上的选择,还是用药时机,都提示大家,免疫治疗越早越好!
免疫药物非万能对“症”用药是关键
近年来,肿瘤治疗规范化、个性化、精准化日益受到重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最新NCCN肺癌临床指南明确指出:晚期/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需进行EGFR、ALK、ROS1、BRAF、RET、PD-L1、TMB等基因靶点检测,均为1类证据推荐。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去指导治疗,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精准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因此免疫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1.基因检测可以检测驱动基因是否为阳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PD-L1的表达可以指导治疗,比如PDL1高表达(50%)可以使用免疫单药,对于PDL1阳性(1%)可采用化免联合治疗。
3.部分预测分子可以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TMB更高突变负荷肿瘤PD1更敏感;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可提升免疫疗效;
4.某些负向基因可能会到时患者使用免疫用药无效或发生肿瘤进展。如EGFR、ALK、MET、JAK、MDM2/MDM4扩增等基因可能会导致肿瘤恶化。
总之,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肿瘤一线治疗首选。
在临床选择上,要根据精准诊断(基因检测)筛选优势人群,不可盲用;
在用药时间上,应根据临床主治医生早用早好;
在用药时机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中晚期肿瘤一线首选,在早期术前、术后的探索中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信随着人们得到不断探索、科学用药,免疫治疗会造福更多患者,创造更多奇迹!
为了让更多患者实现高效抗癌,肿瘤资讯联合推出正规仿制药、临床入组、海外医疗等项目,详细了解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