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46年包瑞德与周总理对表,一句话令总理警
TUhjnbcbe - 2025/5/18 18:14:00

年,蒋介石为满足一己私欲,冒天下之大不韪,撕毁《双十协定》,并派遣火力轰炸延安。

幸运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火力轰炸之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就已经提前撤离隐蔽。所以硝烟虽烈,却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战火纷飞,亦难以掩盖黎明的曙光。

在这场轰炸中,我军中央机构得以保全,主要战力得以保留,对后来取得的胜利,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然而军事调动绝非偶然,这其中固然有我军领袖的高瞻远瞩,但同样也得益于美国军事观察团成员包瑞德离开延安前的一句话。

那么,这个名叫包瑞德的美国人究竟说了什么?他又为何要帮助共产党人呢?

因缘际会,初入延安

包瑞德,又译巴瑞德,全名大卫·D·包瑞德(DavidDaveBarrett)。年,彼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全球多个国家。说是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殊不为过。

当时美方从自身角度出发,是希望早日结束对日战争的。而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贡献颇多,卓有成效。所以次年年初,美方有了派遣观察组驻延的打算。

在当时,包瑞德已经在华多年,精通中文,且十分了解中国情况。故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观察组组长的首选。

接到了上司史迪威的指令,包瑞德就着手组建使团,但由于蒋介石的阻挠,首次赴延竟未能成行。

及至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再度致电蒋介石(第四次),华莱士率领全体在渝相关人员,现场正式提出美方的要求,方才获得蒋介石准允。

年7月21日,包瑞德接到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指令,规定其赴延使命为:了解日伪军在华北的军事力量、作战行动及损失情况;

了解过共产党军队的力量、位置、作战部署、装备和训练情况、情报能力,共产党区域的扩展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共产党的抗日潜力;收集气候资料、海军情报等等。

带着命令,包瑞德率领随行九人,于7月22日飞抵延安。初到延安,包瑞德是不习惯的。即便是延安军民热情接待,从吃的,到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他们的需求,也尽量满足,但他还是不适应。

是啊,吃惯了肉排,怎么能够习惯吃馍馍?喝惯了咖啡,又怎么能够习惯喝白水呢?

在他到来之前,是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寒酸”的地方的。

连个像样的屋子都没有,住的是洞,窑洞。

“上帝,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包瑞德曾无奈感叹!

印象改观,逐渐接纳

但是生活就总有无奈,也免不了抱怨。不管环境是什么样子,执行命令,这才是军人该做的事。毕竟包瑞德等人,是带着任务前来的。

而随着包瑞德等人的调查访问,他们与延安军民频繁接触、共同生活,对延安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改观。

最初的时候,包瑞德一行人是有些抱怨的,当然,彼时延安军民的生活环境,对比美国大兵们所习惯的环境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也可以理解。

但随着走访,他们了解到:其实他们所居住的窑洞是新修的,用材用料也是顶好的;室内陈设这些,也都是新置办的;甚至连他们的饮食,毛泽东等一干领袖也在为他们想办法。

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关怀,是包瑞德等人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至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抱怨过,甚至于曾打算出一些钱,自行承担自己一行人的消费,以减轻我党的负担。但观察团前来,既为公,亦是客,毛泽东自是没有同意。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诸位给予我的光荣,在这个简短的仪式中,象征中美两大盟邦的亲密合作,我们在延安观察组的全体人员,非常珍重和致力于这个伟大的合作。”

10月5日,中缅印战区司令部专程派员赴延为包瑞德颁发勋章,在授勋仪式上,包瑞德庄严而郑重地说道。

那场简短的仪式,朱德夫人康克清送上了一束鲜花,叶剑英发表了贺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更是和上千名各界代表,一起出席表示庆贺。

相交以心,待人以诚

“充分的合作”、“工作上和行动上的自由,及通信联络的自由”、“以便迅速打败我们共同的敌人日寇”。

在接到林伯渠的报告后,毛泽东得知美军观察组要来延安,是这样表态的。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一干领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接到消息后,共产党就从当天开始检查机场,以便随时迎接美军观察组的到来,并且,多次致电,交流注意事项,提醒对方需要自带无线电台,以便联络。

包瑞德到来之后,自8月3日起,就开始同中共军事领导人会谈。叶剑英、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就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对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后,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先后进行了检阅旅、参加士兵会议、观看服装厂战士操作、观看八路军团的实际军事演习等调查项目。

“……这样的办法正如画一张名画一样,一点不能粗糙从事的。”陈毅曾在给包瑞德分析抗日经验时说道。

“这个办法好得很!”包瑞德高兴地赞扬。随着调访的深入,包瑞德深感中国共产党对自己一行人的上心。

在他来之前,曾称此行是“与中国新力量合作”。他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评价为“中国新力量”,这种评价,新颖而富有远见。他很看重此次行程,并认为“如做不好,此生完了”。

但万万没想到,中国共产党对于观察组的工作开展竟然是如此的配合,这让包瑞德觉得很满意。

彼以诚待我,我以心交之。他甚至曾经以提高共产党游击战争效力为由,向美国政府建议,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枪炮。

虽然,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包瑞德,是产生了与中国共产党友好结交的心思的。

临行对表,义重情长

如果说包瑞德在赴延之前,认为这只是一次单纯的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掺杂其他什么东西。

那么,在他离开延安之前,这种纯粹的心思,则是被打破了的。离开的消息来得很突然,很急迫。

蒋介石要轰炸延安,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包瑞德整个人都呆了。蒋介石的野心,让他有些心惊胆战。

他想把准确的消息告诉共产党,但是他不能。他是一名军人。由于美国观察组组长的身份,蒋介石将轰炸延安的信息透露给了他,是为了提醒他快些撤离,他们是最后一组,一旦撤了,轰炸估计马上就会到来。

同时,他也接到了军令,不能透露轰炸延安的计划。军令,在他的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包瑞德怀念地看看四周。

“这一切,都要没了吗?”微微感慨之后,他召集组员,宣布撤离。时间很紧,要立即执行。

与共产党建立了感情的,并不只有他一个。很快他的命令受到了质疑,太快了,太突然了。

包瑞德将残酷的现实公布出来,大家鸦雀无声,开始默默收拾行李,军令在前,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人想被炸成碎片。

原本包瑞德想的是就这样悄悄离去,但万万没想的是,当他收拾好行李即将出发之时,周恩来却拦住了他的车。

“太急了,我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周恩来看着他笑,“你们观察组在延安呆了三年多,突然这一走,还是有些舍不得的。”

说着,将一袋狗头枣塞进了包瑞德的手里,“我们这里条件不好,没有别的东西能给你送行。只有一些特产,你们带着路上吃吧。”

包瑞德感受到手上的重量,心中更是沉甸甸的,本来他悄悄走,就是感到有些愧疚,而这样一来,他内心感动,却更加语塞了。

这个时候,毛泽东也闻讯而来。毛主席带来的,是一坛杏花村。包瑞德看得出来,毛泽东对这酒很是喜爱。

但美国人并没有客套的习惯,既是友人相赠,他便也接了过来。只是从内心上,深觉感动,也更觉得沉重了。

“离别虽然难过,包先生也不用这个表情吧,像是要为我们念悼词了一样。”

毛泽东哈哈一笑,但他的话,却让包瑞德心中一惊。

包瑞德内心纠结,欲言又止。“包先生,这可不像你。”毛泽东看着他。

一个直爽的美国军人,突然变得扭捏起来,自然是让人奇怪的。话音刚落,天边出现了两个黑点,紧接着,是飞机的轰鸣声。“我们的飞机到了,要走了。”包瑞德指着飞机道。

毛泽东、周恩来点头,表示理解。包瑞德紧行三步,又突然停止,忽然对周恩来道:“周先生,我的表好像不太动了,能跟您对一下表吗?”

这举动很奇怪,但周总理依旧看了看手表,道:“现在是下午4点12分。”

“那还好,我的也是,还有时间躲开轰炸。”包瑞德先是嘀咕了一句,声音很小。

但足以让跟前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听清,紧跟着,他又大声说道:“毛先生,周先生,我先走了,祝你们好运!”

毛泽东与周恩来相视点头,心领神会。毛泽东突然道:“包先生,还有一件事需要麻烦你。”

看到包瑞德回头,他继续到,“你在延安三年,此地情况,再清楚不过。我希望,你回去以后,能够揭露谁是发动内战的祸首。”

“你放心,我一定实话实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包先生,一路珍重。”毛泽东与周恩来挥手。包瑞德的飞机走后不久,蒋介石的轰炸机接踵而来。

但正因为有包瑞德临行前的奇怪举动以及那一番对话,毛泽东送离包瑞德之后,就立即安排了疏散百姓,隐蔽部队,开始备战。

所以在这次轰炸中,及时地做好了安排,保留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力量。而蒋介石,虽然占领了延安,却没并有如他所愿地毁掉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也算是无功而返。

实际上,蒋介石欲行轰炸之事,早在送别包瑞德之前,毛泽东就已经在熊向晖处得知了。

熊向晖是我党安插如国民党内部的传奇人物,毛泽东曾称他“一人能抵几个师”,彼时的他,正是闪击延安的负责人胡宗南手下的心腹,是以知道这些绝密信息。

毛泽东收到信息后,连同共产党诸多高层做了讨论。他当机立断,作出放弃延安的惊人决定。

这样的决定,别说是蒋介石,共产党的高层也是没有想过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是高瞻远瞩下的正确导航。

而当时的离开,也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回来。一切的部署,都按部就班,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国民党闪击的具体时间。

恰恰是包瑞德临行前的这句话,既给毛泽东打好了预防针,也恰到好处地解决他心中的困扰。

结语

人在有时候,是会做出偏向感性的事。或许,包瑞德本人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但无论如何,这在那个场景之下,那句话,帮了我党一个大忙。

党的领导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瞻远瞩,凭其伟大的胸怀与宏大的格局,引领党的方向,带领着我党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46年包瑞德与周总理对表,一句话令总理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