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华裔女医生眼中的中国胸外科医生
TUhjnbcbe - 2025/7/18 20:18:00
                            

原创:医伍医拾医伍医拾

梁束音出生于北京,在她这些年的人生中,一半时间生活在中国,一半时间生活在国外。读高中时,她离开祖国,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学习。十几年后的今天,梁束音来到医院胸外科“回炉”学习,师从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这位华裔女医生,生在中国,学在国外,又回国进修学习,因为在中国有着在西方国家学习不到的东西。

(我们在医院3号楼访问了梁束音医生)

到中国去学习

梁束音在北京长大,并在北京完成了中学学业。她在加拿大BC省的里士满读高中,然后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在多伦多大学读本科。她在渥太华大学完成了医学院的艰苦学习,并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外科住院医生的实习。后来,她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胸心外科做胸外科专科培训。目前,她是美国纽约州罗切医院的胸外科医生。

提到为什么会想回国看看,她告诉我们是因为陈海泉教授。自年起,陈海泉教授先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范德堡大学癌症中心,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医院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医学中心授课介绍“复旦肿瘤”胸外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分享,让这位中国胸外科医生在当地也颇有名气。

(陈海泉教授在指导梁束音医生

图由医院提供,摄影王广兆)

据悉,陈海泉教授作为AATS、STS、ESTS会员,至连续4年在胸外科最高水平会议美国胸心外科学会胸外科聚焦论坛(AATSFocus)上进行专题授课并推广。~连续3年,陈海泉教授在美国胸心外科学胸外科年会(AATS)上进行专题授课。其中,年受邀作为AATS年会第一天普胸会议共同主席,年受邀作为普胸会议会场主持。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DavidR.Jones,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JamesDLuketich,前NCCN主席、杜克大学肿瘤中心的ThomasD’amico等国际胸外科顶尖专家,医院进行学习,讨论,并对这些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梁束音自己的研究方向是胸外科,主攻肺癌、食管癌这两种疾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上,她也曾多次听讲了陈海泉教授的研究内容,受益颇丰,便产生了想回国“看一看”的心态。

中国人口数量的基数大,肺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较高,通过陈海泉教授的介绍,梁束音顺利的来到了医院进修学习。中国患者数量多、疾病细分的种类也多,发病原因和加拿大很不相同。比如以肺癌举例,以往肺癌的发生常常是在抽烟人群中,并男性较多,但是在中国不抽烟的女性肺癌的发生率也很高。

中国医生的效率很高。在梁束音看来,这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国外的医生来到上海,是没办法给患者看病的,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中国医生反应快、速度快,看诊判断和开刀的速度都很快。他们一直在减少自己的动作,提高了效率的同时,手术时间变短了、手术耗材变少了,从生理、心理、资产全方位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这是只有在中国就医环境下能培养出来的医生。

(梁束音医生观看陈海泉主任手术)

中国医生有很多的“窍门”。在手术时,他们的手很巧,有着独特的创造力。在手术时,外国医生更爱用器械,而中国医生则更喜欢用自己的“手去创造”。医院观摩了几台手术后,思路开阔了许多,她说她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国外去。

(梁束音医生在美国做手术)

进修学习期间,让梁束音颇有感触的是,“复旦肿瘤”在肺癌诊治中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到了患者疗效。近些年,随着筛查的普及和推广,肺小结节的发现比例越来越高。哪些结节需要开刀,哪些结节只需随访,医院很多医生都是凭着经验自己判断,而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陈海泉教授团队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肺癌筛查随访体系和计划,并积极倡导规范诊治的标准和理念。

同时,陈海泉教授和其团队所建立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的中国图谱;国际首次定义非小细胞肺癌新的分子亚型——RET融合基因;发明基于表达不平衡的融合基因检测技术;建立部位特异性复发预测动态模型……“种种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停留在Paper,而是提高了‘复旦肿瘤’肺癌诊治疗效。”梁束音表示,该体系使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超国际水平10%以上,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3.6%,并已经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另外,“肺癌微创3.0”手术理念,也让梁束音眼前一亮,“这是更高层面的微创实体概念和临床实践,值得未来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去体会。”

“对中国的同事,我很尊重”

“中国医生每天在治疗美国医生想象不到的病人数量。”梁束音感叹地说,她很尊重也很佩服中国医生。中国医生的技术在她看来很不可思议,全靠常年高强度、高压力的任务训练而成。她坦言,在国外,医生的收入更高,工作量却相对较少。在国内,医生工作强度高,得到的回报却没有国外的医生多。

但是,梁束音在医学院一年的学费需要4万美金,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一年学费是人民币。国外一台需要30万美金的手术,在国内可能仅需要几万人民币。

(梁束音医生在美工作)

在科研领域,医院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不论是从基础科学还是临床文章。医院的患者数量很少,做研究很难,医院,甚至几个城市的数据。但在中国,在上海,医院的患者数量做的研究成果,就十分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医院才有的优势。

“关于故乡,我既熟悉又陌生”

梁束音是个北京姑娘,十七岁离开北京,今年重回祖国,来到了上海,她说中国给她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现在的中国和她离开之前相比,变得更好了。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路上的行人都变得更好了。

对于中国和国外的就医模式相比,梁束音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选择权”。在国外,患者人数少,一个医生可以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和患者解释。最重要的是,如何用药、用什么治疗方案全由患者决定。但是,这个半小时内,因为患者过度紧张,他们所能接收的信息大约只有20%。

(接受访问中的梁束音医生)

在国内,更多的是中国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提出治疗方案。中国患者多,医院的号源本来就紧张,让患者多次往返决定治疗方案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就医环境。因此,中国医生需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适合、最准确的判断,对于医生而言挑战和压力并存。

附,关于梁束音身为外科女医生的感想:

(相关文章请阅读,大肠外科里的女性“力量”)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外科里的女医生都是极为“稀有”。

关于力气。梁束音认为,女性在外科很有优势。现在很多外科手术在医疗器械的发展优化中,已经不需要依靠蛮力做手术了。反而是在有些环境下,女性的手相较男性的来说较小,而且女性的手比较“巧”,一些大手无法深入的地方,小手可以。

关于体力。梁束音举了个例子:体力不分男女,而分个人身体素质。往夸张了举例,80岁的男性和我同时在手术台上,那一定是我能够站立的时间更久。身体素质依靠个人长期锻炼是完全可以调整的。体力,不是女性在外科领域的绊脚石。

关于“好医生”。好医生的好,是体现在他的思考、判断、能力,和性别无关。梁束音告诉我们,她认为社会地位和社会的认同,才是女医生能否大展拳脚的前提条件。

原标题:《从华裔女医生眼中看中国胸外科医生创新》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裔女医生眼中的中国胸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