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985博士生,活得像个loser
TUhjnbcbe - 2025/8/13 9:36:00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表外表里,作者|曹宾玲,编辑|Reno、付晓玲

在多数人看来,高学历往往意味着好就业,但现实令人大跌眼镜。

本硕博,仅比正常学制晚年毕业的男生,就已经惨遭就业市场“嫌弃”。

如今,博士找工作难,正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送外卖维持生计”“南大博士找工作被11所大学婉拒”“上海博士返乡养鸡”等话题,数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其实,人中龙凤的博士生们,难的岂止是就业,毕业、婚恋等难题,都是他们的绊脚石。

大众看到了他们的光鲜,消费他们的辛酸,却鲜少有人能读懂他们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为了了解这批高学历人才的真实境遇,我们采访了5位金字塔尖的博士生,纪录他们一次次受伤,又一次次与时代、自我和解的努力。

01不被拒稿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据后续媒体报道,没有发表毕业认可的科研成果论文,是那位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的症结所在。

而类似被论文耽误的博士还不在少数,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0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就已经达到64%。

本硕博、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蔡琨,就在为论文的事情发愁。

在蔡琨的讲述中,他经常需要狠狠拍拍自己的脸,才能把神游在外的灵魂拉回论文上。

脑子里想好要写的话,但相关单词却一片空白,又要切出去查阅其他文献的表达,绞尽脑汁组词凑句,一个上午才憋完一句话。

就这样,别人周就能完成的论文,蔡琨在师兄百般催促下,整整写了4个多月才勉强交出了初版,还被diss“太丑”。

按理说,这不该发生在本科排名top1%的蔡琨身上。更何况他在硕士期间就是师兄师姐都很佩服的“技术大牛”——主导开发了一个全自主的基础性研究平台,展露出极强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劝他留下来读博,导师甚至苦口婆心地找他约谈了十余次。

但昨日的风光,不过是为今日埋下的雷:正是因为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开发上,蔡琨到研三才开始仓促准备资格论文,加上缺乏写作训练,在其他同学陆续发出顶刊Paper时,他还在蹒跚学步。

“从发论文的角度说,我几乎落后了别人整个硕士的时间。”蔡琨说道。

如今,难产的硕士资格论文,已经成为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发不出来,他只能算本科毕业(硕博连读)。

而之所以迟迟未发出,就是因为接下来的投稿环节,更棘手。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被拒稿蹂躏过的博士,学术生涯是不完整的。但第4次被拒的时候,莫娜已经快克制不住想原地爆炸的冲动。

正在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的莫娜,还差一篇A区论文就能达到毕业要求,但连二连三被拒。这一次的拒稿理由,更加令人无语:研究课题意义不大。

导师安慰莫娜:“是审稿人口味问题,你改投试试”。

可她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要知道,此前她已经按照评审意见,从图表尺寸、统计数据到证明框架,将文章里里外外扒皮修改了好几遍,连导师都挑不出刺来。

并且很多评审意见本身就是冲突的,上次改完这次又要改回去,她还要小心翼翼地调整行距和边距,把内容控制在固定页数内。

无止境的修改只是一方面,等待的煎熬和被否定的痛苦,才真正令人恐惧。

等回复短则数周,长则大半年,莫娜已经养成早起早上第一件事就查邮箱的习惯,每次听到“叮”的提示音,心能瞬间提到嗓子眼。

而屡投屡拒之下,她不得不将目标转向B区的期刊,这意味着她还得再发一篇B区论文,才能毕业。

可现在留给她的机会也不多了:理工科可以发的SCI期刊有多本,但莫娜可以发的SSCI期刊,只有区区多本,适合那篇论文的,更是屈指可数。

蔡琨和莫娜还能靠努力,但农学博士飘飘,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运气。

实验难做、发论文难写、投稿被拒等境况,她在决定读博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疫情没有铺垫过。”她感叹。

飘飘主要研究多年生草种,每年的5月底和6月初,是野外播种的最佳时节。但0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她困在了校园里,眼睁睁错过农时。

第二年,飘飘提前两个月就跑到实验基地,终于顺利撒下种子。但此时研究温室作物的同学,已经在她空档的一年里,连续收割了好几茬。

对此,飘飘还只能干着急:试验田里的植物生长如何,要看天公作不作美。

到博士中期考核的时候,她的焦虑达到了顶峰:别人40页的PPT里堆满了数据,但她真正有数据的,只有区区5页。

这少得可怜的数据,显然无法支撑她几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而一旦延毕,博士补贴就会被取消。

“我不想去送外卖。”飘飘调侃道。

遗憾的是,就算拼死拼活肝完了论文,顺利毕业,等待他们的是新一轮地狱模式——找工作大坑。

0找工作时,成了“loser”

小秋7岁就从国内顶尖科学院博士毕业,手握6篇一作文章,总计影响因子+,专业是当下景气极高的电池材料——这个领域的宁德时代,招牌闪到被称为“宁王”。

但现实是,她找不到工作。

一步入校园,小秋就直奔人事处,对如画的校园风景熟视无睹。

这是唯一一家给她回复的院校,为了把握住机会,她要抓紧每分每秒,把精心准备的PPT和课件背到滚瓜烂熟才行。

早早达到毕业要求的小秋,其实毕业一年半前就开始找工作,分享求职经验的师兄师姐都觉得以她的条件,进11不成问题。

但小秋倾向于求稳,她将目标锁定在老家青岛的几家普通双非一本院校:平台容易进,待遇也符合预期,还能留在父母身边。

看似十拿九稳的事情,迎头给了她几记暴击。

“已招到合适人选”“未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等拒绝理由还可以接受,直接刷掉简历的,小秋实在无法理解。

最终回复她的这家学校,物理化学专业并不强势,小秋还是矜矜业业地提前准备了很久。面试时,她对课题组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试讲过程也很吸睛,结束后,老师甚至亲自将她送到了楼下。

愉快的体验让小秋重拾自信:“心情特别好,走之前特意在校训石前摆拍了一张。”

结果干等一个月,她都没等到录用消息。

多方打探之下,她才知道,自己应聘的这个岗位,后面竟然还有0个博士竞争,海归博士就有好几个!

而自己之所以沉入人才池,大概率是因为本科双非的“学历硬伤”。

“大家都是名校博士,学历优势不攻自破。”小秋总结失败经验,不仅学历卷三代,论文影响因子、年龄甚至性别都要卷。

甚至还要卷人脉,比如,小秋一位勉强达到毕业要求的同门,在导师的引荐下,顺利入职了一所11大学,这让不太会搞关系的她,非常眼红。

实在没办法,小秋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企业。但孰料,业界比高校更残酷。

同样来自高校,通信工程背景的博二生雅雅,一直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985博士生,活得像个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