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中,例患者FOB直视所见,C/L分级Ⅰ级44例,Ⅱ级31例,完全及部分声门显露比例共占75%,表明喉罩与声门对应关系基本满意,提示AmbuAura-i喉罩罩口与声门近似在一条直线上,降低了气管插管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FOB技术的操作难度。尽管如此,仍有25%的患者不能看到声门,可见常用的判断喉罩位置的方法如:听诊法、观察PETCO2波形等,不能完全保证喉罩置入位置准确。应用FOB对其进行常规定位,很好地解决了临床指标定位缺乏特异性的问题。本研究观察中在不能暴露声门的情况下,盲探气管插管的首次成功率受到影响为58%,明显低于纤支镜引导插管组的首次成功率92%,两组首次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L组2次插管均失败的有15例,结合FOB观察结果分析原因为:
①喉罩罩口对位不准确。C/L分级Ⅲ级和Ⅳ级的L组患者占到该组总数的26%,提示喉罩罩口与声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在气管插管盲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顶住会厌或者插入食管的情况,且2次盲探的插管成功率不高。
②喉罩在口腔内出现扭转和前端打折。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头部位置、术中体位等因素导致喉罩虽通气尚可但在一定程度上漏气,造成盲探插管时阻力很大,术后有喉罩带血或咽喉痛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特别是盲探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同时通过FOB的观察解释了在临床工作中一部分喉罩使用病例常规操作下无法做到满意密闭咽喉腔而漏气的现象。
在本研究中,F组C/L分级Ⅲ级和Ⅳ级的患者占到12%,与L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F组的插管成功率却远高于L组,首次成功率为92%,总成功率为%,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插管时间上比较,F组用时少于L组(P0.05),分析原因是由于F组需要进行FOB的操作,在处理喉罩对位不良病例时需要寻找声门,同时引导气管导管的置入,但所有病例均能在1分钟内完成,对患者氧饱和度没有影响。综上所述,AmbuAura-i气管插管型喉罩在FOB引导下行气管插管,可通过观察明确喉罩对位,调整不良对位情况,避免反复操作,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因盲探气管插管引起的对咽部、会厌的机械性刺激,减轻应激反应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麻醉气道管理和困难气道插管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选择。人工气道o您可点击右上角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