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年8月第12卷第4期
常用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导致神经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高阳陈辉金云波马刚杨希林晓曦胡晓洁胡丽李伟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
摘要:
目的:探索临床常用硬化剂无水乙醇和聚桂醇在治疗静脉畸形过程中与神经损伤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自年1月至年3月,以单次治疗中的硬化剂类型为分组依据,将例静脉畸形患者分为无水乙醇治疗组和聚桂醇治疗组。比较两种硬化剂的治疗完成率和临床有效率,并分析治疗导致的神经损伤的相关情况。
结果:无水乙醇组成功率为98.1%,治疗有效率为94.7%;治疗期间11例患者出现了12次的神经损伤症状;随访3~12个月,所有损伤患者中7例恢复,2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聚桂醇组硬化操功率为98.3%,治疗有效率88.4%,1例患者出现注射后相关区域麻木,2周后自行恢复。
结论:静脉畸形治疗中无水乙醇和1%聚桂醇注射液在治疗静脉畸形时都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无水乙醇注射更易引起神经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
静脉畸形神经损伤无水乙醇聚桂醇
文献编号:
doi:10./j.issn.-..04.
静脉畸形(VenousMalformation,VM)是最常见的低流速血管畸形,主要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的发育缺陷而导致[1]。出生时病灶多已存在,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不会自行消退。VM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头颈部和四肢最为常见,体积差异巨大。主要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的青紫色肿物,质地多柔软,有压缩感,无明显搏动感。患者病情轻重表现不一,随着病灶的不断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异常、疼痛、水肿和功能受限等各种症状和体征。病灶位于面颈部的患者,可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颌面部骨骼的发育畸形,面部容貌的严重破坏。因此,对病情严重或进展较快的患者,在疾病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对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VM的治疗方法包括硬化治疗、手术切除、电化学治疗和激光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应类型不同[2-8]。近年来,硬化治疗已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几乎所有的VM患者[9],特别是对于病灶界限清楚、范围局限的患者,可以获得近乎完全治愈的临床效果。无水乙醇和1%的聚桂醇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硬化剂。
但是,硬化剂也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神经损伤是VM硬化治疗中较少见但却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0-13]。文献报道认为,硬化剂导致的神经损伤多是可以恢复的[12,14]。但患者往往难以接受治疗后存在较长时间,甚至是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伤,尤其是面神经的损伤。我们对本中心所有进行无水乙醇和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的V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期找到神经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特点。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年1月至年3月,我科血管瘤治疗组门诊治疗的例VM患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病史、MRI和/或B超检查而获得确诊。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9~65岁(平均28.5岁)。病变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以头颈部为主。患者均因出现临床不适症状或影响外观而要求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接受硬化治疗,多数患者接受单一硬化剂治疗(无水乙醇或1%聚桂醇注射液所制泡沫),少数患者先后接受不同硬化剂治疗。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MRI检查,以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排除手术禁忌症。
1.2.2治疗过程均采用双针法行硬化治疗,治疗过程均按统一标准进行。以22G蝶翼套管针在病灶一侧进行穿刺,静脉血流出后用5mL注射器向病灶内注射0.25%利多卡因至硬化区域轻度凸起,注射剂量按治疗区域病灶范围确定,通常为5~15mL。等待1~2min后在对侧进行穿刺,静脉血流出后注入硬化剂。无水乙醇为液体直接注入病灶内,至质地变韧有适当张力时停止注射,注射剂量一般不超过0.5mL/Kg。
聚桂醇则根据Tessari法,将1%的聚桂醇注射液与空气以1∶4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制备成聚桂醇泡沫后使用。将混合均匀的泡沫注入病灶内,至病灶凸起变韧后停止注射。
1.2.3治疗的评价和随访
依据单次治疗硬化剂种类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无水乙醇组和聚桂醇组,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成功率、有效率和神经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硬化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慌、过敏等可能危害治疗安全的情况时,治疗立即停止并认定为治疗失败。患者每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2~3个月,每次治疗前均进行拍照记录。每治疗6个月后进行MRI复查。治疗有效性依据患者症状的缓解,治疗前后照片或MRI显示的病灶范围缩小情况进行评价。对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的发生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共例VM患者,在门诊进行了次的硬化治疗(表1)。
无水乙醇组例(个部位)接受硬化治疗,不同部位用量不同,个体平均注射剂量为5.62mL。本组共进行了次治疗,成功完成次,成功率为98.1%。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因无法忍受乙醇注射导致的疼痛而终止了治疗。4例患者在乙醇注射入体内后即出现过敏,其中2例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心慌症状,为保证治疗安全性,我们停止继续治疗,给予地塞米松5mg注射后,症状缓解;另两例患者,静卧观察30min后症状自行缓解。此外,尚有3例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出现心脏不适,血压升高,我们及时停止了继续治疗。在每次治疗前对上一次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在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4.7%。
聚桂醇组例(个部位)接受了1%聚桂醇注射液制作的泡沫硬化治疗,剂量为0.6~7.8mL,平均硬化剂注射剂量为4.48mL。在次的治疗中,次成功完成,成功率为98.3%。4例治疗失败患者,均为在治疗前或治疗开始后出现明显的血压升高而终止治疗。依据乙醇组相同的疗效评价标准,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治疗有效率为88.4%。
治疗期间,乙醇治疗组中11例患者先后发生了12次的神经损伤症状,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损伤。面部区域共发生7次损伤,占所有损伤的58.33%;上肢共发生4次,占比33.33%;足部1次,占比8.34%。其中面部损伤中有4次发生在腮腺咬肌区和耳前区,约占面部所有损伤的57.14%。在腮腺咬肌区和耳前区共进行了22次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18%。3~12个月后,7例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在症状减轻后出现面肌联动症状,当其闭眼时患侧口角会同时上提;其他2例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聚桂醇治疗组中,1例患者在行腕部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注射后即刻出现小指和环指尺侧的麻木感,未给予任何治疗,2周后麻木感消失(表2)。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岁,第三次硬化治疗时6mL无水乙醇注入病灶后,患者出现左侧闭目不全、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患者未接受其他治疗,13个月后随访,患者眼睑完全闭合,两侧口角基本对称。闭目时出现左侧口角自发上提,诊断为面肌联动。继续给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治疗后患者面肌联动症状加重,随访4个月后症状未见改善(图1)。患者,男,30岁。多次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8年未见复发。无水乙醇治疗中,患者先后出现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抬眉无力和额纹消失等面神经各分支损伤的症状。闭目不能在2个月后完全恢复。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抬眉无力和额纹消失等症状,则在随访24个月后完全恢复(图2)。
4
讨论
硬化治疗是静脉畸形治疗的重要方法,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的神经损伤是我们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