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胃与食管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如同一扇只能向内推开的门,吞咽食物时,它可以被打开使食物进入胃中,随后便自行关闭。而这扇门一旦出现关闭不严等问题,就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里的东西(如胃酸)等反流,进而引起受累部位的黏膜损伤和一系列症状。
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了,对,今天要讲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反流的胃酸不仅侵蚀食管,还能进入咽喉、鼻腔、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导致相应部位的黏膜损伤、发生炎症反应,并引起反酸、烧心、胸痛、打嗝、食物反流、咽痛、咽堵、咳嗽甚至哮喘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引起黏膜出血、食管狭窄及吞咽困难等[1]。
以上,都不是重点……因为这些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了,而关于胃食管反流病,许多医生都不清楚的是,它与肿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这就是本文要讲的内容,请往下看。
表面上看,胃食管反流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多个部位的炎症反应,但慢性炎症早已经被证实可促进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2],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的慢性炎症已被证实可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发展[3]。既然胃食管反流病所导致的慢性炎症不仅仅发生在食管,还影响到咽喉、鼻腔、气管、支气管等部位,那么胃食管反流病会不会增加包括喉癌、喉咽癌、口咽癌、扁桃体癌、鼻咽癌和鼻窦恶性肿瘤等在内的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呢?
针对这一问题,医生们进行了相关研究[4],其研究结果近期已发表,结果还真令人大吃一惊:研究结果显示,胃食管反流病能使老年人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增加2~3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研究,弄清楚这一研究结果是如何得出的。
研究方法
该研究目标群体为.1-.12间SEER数据库(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肿瘤登记注册数据库之一,能为医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病例资料)中登记为「喉、喉咽、口咽、扁桃体、鼻咽和鼻窦恶性肿瘤肿瘤」的患者,年龄要求为66-99岁,且剔除在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之前就已患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者。
将从数据库中筛选的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同时设立了对照组,即将与病例组患者居住在同一辖区的、非上消化呼吸道恶性肿瘤的人群纳入对照组。且在筛选时确保两组受试者在性别、确诊年龄、诊断年份三个方面大致匹配。
统计分析主要指标为校正比值比(aRO),这里解释下:所谓比值比(OR),又叫优势比,是研究暴露因素和疾病关系时,用于表示暴露因素的相对危险度的一种统计学指标。而校正比值比,就是把对研究结果可能有影响的其他因素也考虑进来一同分析,以此来明确研究中的暴露因素是否真的与疾病有相关性,而非与其他因素共同的作用。在该研究中,校正比值比越高,意味着胃食管反流病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越大。
主要研究结果
总共患者最终纳入研究分析,其中病例组,即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共例,包括60.5%的喉癌,5.4%的下咽癌,5.2%的口咽癌,14.4%的扁桃体癌、5.5%的鼻咽癌和9%的副鼻窦癌,其中共有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对照组为与之相匹配的例非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其中有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暴露时间(定义为从诊断为胃食管反流到患癌的时间)长短不同,分为小于12个月,12~24个月,24~36个月,大于等于36个月共四种情况单独分析,结果显示:
(1)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发生喉癌(校正比值比2.86)、下咽癌(校正比值比2.54)、口咽癌(校正比值比2.47)、扁桃体癌(校正比值比2.14)、鼻咽癌(校正比值比2.04)和副鼻窦癌(校正比值比1.40)等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风险更高。
(2)无论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暴露时间长短,其均可增加上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相关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以喉癌和副鼻窦癌的相关性最大。
该研究的意义
老年人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达10%-30%[5],在肥胖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6]。但很多老年人对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反酸(夜间更明显)、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并不在意,宁愿长期忍受这些症状而不治疗,而且推脱的理由很多,比如:「这不是啥大病」、「不就是吃上疏忽了吗,我以后注意点就没事了」、「没必要花钱检查」、「吃啥药?过两天就自己好了」。
而本文研究证实,胃食管反流对人体的危害可不仅仅是上述症状,还可能让老年人患呼吸消化道恶性肿瘤风险增加2~3倍!由此可见,这些症状不容小视;而引起这些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要尽早诊治。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大家能在这方面认真重视起来。
有人说,一篇文章不足以确定胃食管反流病与上呼吸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吧?尤其是这种新研究结果,不是应该谨慎看待么?这话没错,但这一研究样本量较大,涉及近3万人,因而观察到的结果还是相对可信的;另外,即便真的可能存在结果偏差又如何?无视身体上的不适、消极拖延疾病的诊治总归是不对的,积极就诊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病痛、明确诊断,还能降低可能增加的罹患肿瘤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程培训
责任编辑:周萌萌
题图:pixabay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34(10),-.
2.MunnLL.Cancerandinflammation.WileyInterdiscipRevSystBiolMed.Mar;9(2).doi:10./wsbm..
3.Symptomaticgastroesophagealrefluxasariskfactorforesophagealadenocarcinoma.NEnglJMed.Mar18;(11):-31.
4.RileyCA,WuEL,HsiehMC,etal.AssociationofGastroesophagealRefluxWithMalignancyoftheUpperAerodigestiveTractinElderlyPatients.JAMAOtolaryngolHeadNeckSurg.Feb1;(2):-.
5.Epidemiologyandnaturalhistory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MinervaGastroenterolDietol.Sep;63(3):-.6.Globalprevalenceof,andriskfactorsfor,gastro-oesophagealrefluxsymptoms:ameta-analysis.Gut.Mar;67(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