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近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潘文胜主任医师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痛胃镜中应用阿托品能够显著改善贲门结构的暴露程度》的论文,该研究的背景与我国贲门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关。
论文主要介绍了,虽然无痛胃镜施行麻醉能够给患者带来舒适的诊疗体验,有助于检查顺利进行,但有盲区,尤其是位于贲门位置的病变,而阿托品的应用可以显著逆转麻醉的这个副作用。
无痛胃镜下
至少40%贲门结构看不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胃镜有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无痛胃镜,主要是通过给受检者进行麻醉的方式,使其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完成检查,从而减轻传统胃镜检查的痛苦。
三年前,王先生因中医院就诊,没想到查出慢性胃溃疡。吃了两三年的药,王先生感觉症状有加重的趋势。经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我院消化内科的潘文胜主任。
潘文胜主任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内镜中心主任。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日本顺天堂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专长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小肠疾病、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应用内镜切除胃癌、胃肿瘤、大肠癌、大肠肿瘤和早期食管癌,曾发现了几例数毫米大小的早期胃癌和早期大肠癌,并成功地予以内镜下切除治疗。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胃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现任世界内镜组织上部消化道癌委员会中国区委员,医院协会临床医疗技术应用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老年协作组成员;美国《Lipidindiseasehealth》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实用肿瘤杂志》和《浙江实用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重大专项1项、省级国际合作重点科研课题1项、省自然基金1项、厅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国内专业期刊论文70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名医馆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由于王先生对普通胃镜十分恐惧,潘主任选择给他做了无痛胃镜。检查后,他发现王先生的胃角(位于胃中下部)有个约1.5厘米大小的病变,活检提示恶性考虑。因病灶还处于早期,潘主任建议王先生做内镜下剥离术。
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教授
“无痛胃镜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使用率非常高,远高于普通胃镜。在我国,随着人们对就医体验要求的提高,无痛胃镜的总使用率也在逐年上升。”
术前,潘文胜教授再次给王先生做了次无痛胃镜。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潘主任给胃镜前端戴了个“帽子”,一种橡胶制成的,柔软的管子,便于观察。
当胃镜进到王先生贲门时,潘教授无意中瞥到了一个约1.5厘米左右大小的病变,他立刻变得警觉起来,第一时间给王先生做了活检,结果提示恶性考虑。明确诊断后,潘主任给王先生做了内镜下早期胃癌剥离术,其胃角、贲门的肿块都被切除了。如今,三年过去了,王先生恢复得不错,除了每年定期检查胃镜外,他的生活和正常人没有区别。
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教授
“我们调查发现,44.8%的患者,其贲门结构在无痛胃镜中是看不清的;普通胃镜患者中,仅12.1%。这意味着,无痛胃镜下贲门部位的病变极易漏诊。”
为了弄清原因,从那以后,潘文胜主任和他的团队成员对无痛胃镜与贲门病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无痛胃镜下
贲门肌肉会收缩,易漏诊
什么是“贲门”
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教授
“贲门是人或动物消化道的一部分,是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可以防止进入胃的食物和胃酸等反流入食管,好比家门口的门。麻醉后,门框会因‘痉挛’塌下来,医生也就看不到门的全貌,难免会漏诊。”
为什么无痛胃镜下
贲门结构会看不清,甚至漏诊?
潘文胜主任发现,与麻醉药的使用有关。在麻醉的作用下,胃部各处肌肉唯独贲门肌肉的紧张度会增加,会收缩,就好比原本摊开的手掌,在麻醉的作用下合上了。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潘主任说,他及其团队发现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解决:
一种是给患者注射小剂量的解痉药,如,阿托品。
另一种是给胃镜前端戴个“帽子”,他们的作用就是把这个塌掉的门框,再“撑”起来,可大幅降低贲门病变的漏诊率,其检出率和普通胃镜相差不多。
贲门癌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胃镜仍是公认的“金标准”
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教授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68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0%。胃癌发现得早与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5年生存率,早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近20%-50%。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胃癌患者一旦确诊往往已是进展期。”
目前,胃镜仍是公认的“金标准”
从上到下可以用来检查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以确诊这些地方是否发生了病变,检查的内容包括胃粘膜是否存在炎症、溃烂、是否出现了息肉等,且早期胃癌完全可以通过胃镜下剥离,不需要手术。
专家特别提醒:
潘主任特别提醒,40岁以后,无论是否有胃部疾病,都应做个胃镜,一来给自己的胃建个健康档案,二来可早期发现问题。
如果第一次胃镜检查结果正常,没有胃部不适,没有肿瘤家族史,可在45岁以后做第二次,此后,每年定期做一次。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建议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尤其是以下四类人:
1
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者
2
来自胃癌高发地区者,浙江省以仙居、天台、丽水、舟山最为多见
3
胃癌的高危人群,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严重的胃萎缩、肠化、息肉、溃疡者
4
胃切除术后超过10年者
潘主任建议:考虑到胃癌发病位置的上移,患者在选择胃镜方式时,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一味地追求无痛胃镜。
其实,临床上还有“第三种”胃镜——无苦痛胃镜,它和普通胃镜一样是不需要麻醉的,但医生会在术前和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对整个检查有个详细的了解,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对检查的恐惧;术中,医生的每一个动作也都会和患者交流,并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整个过程中,医生的动作也极其轻柔、精巧、准确。检查时间也很短,一般在3-5分钟内,最多8-10分钟。
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教授
“在日本,无苦痛胃镜的使用率比无痛胃镜要高得多,这是最近自然的方法。”
潘主任说,他自年回国后,也在大力推广无苦痛胃镜。在他的倡导下,他的患者中无痛胃镜和无苦痛胃镜各占50%,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胃镜检查带来的恶心、呕吐感,或者咽喉部极其敏感者,潘主任说,选择无痛胃镜无可厚非,但以下两类人除外:
NO.1
食管裂孔疝者
这类人容易出现胃酸反流。人在麻醉的状态下,胃酸一旦反流上来是无法控制的,不仅增加了气管痉挛的风险,患者的呼吸通气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NO.2
幽门梗阻者
这类人的胃腔或多或少都会积聚一些食物,术中一旦反流上来,容易呛到气管,造成窒息。
消化内科(内镜中心)
医院消化内科成立于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国家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药物试验资格的科室,是国家卫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浙江省内镜(腔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也是温州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消化内科分门诊、病房及内镜三部分,医疗范围囊括各类胃肠疾病和肝胆胰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驰缓症、Barrett食管、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胰管结石、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及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
看完底部手动点赞呦~
您的转发点赞,就是我们的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