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汪忠镐,男,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擅长血管外科、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今创立了七个血管外科,自年相继创立多个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忍他人苦方得仁医术
年“非典”期间,汪院士因生一场大病开创了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强烈震撼。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了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理所当然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每每咳的死去活来,总感觉咽喉部被锁住了一样,几乎无法呼吸,凌晨2-3时会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而憋醒,强烈的窒息感难以平卧,先后5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已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
作为一名医生,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但是什么呢?为了搞清病因,他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研究道路:查资料、翻文献、请教同行,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诊断。后来他到消化科进行了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病元凶”,汪院士恍然大悟:困扰已久的致命性呼吸困难乃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危急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气管痉挛。后来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和胃镜下射频治疗,夜间咳嗽、哮喘等症状神奇般的消失了,又回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八旬老人汪院士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查房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场医学界的“大革命”
胃食管反流中心是汪忠镐对学科研究的一个创新,不仅更新了疑难哮喘的概念,也颠覆了各学科守恒的定律。一个小小的胃食管问题,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从跨学科中找到症结所在,不但要有全科的经历,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汪忠镐因致命性哮喘发作,经历了多次抢救,在极其痛苦的挣扎中,他自己悟出了其病根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毅然选择手术和微创治疗。呼吸道反映的症状却要去结扎消化科管辖的食管,这令消化科和呼吸科专科领域的医生都匪夷所思,并非只是界定不清,更主要的是谁敢下此结论,并为他动刀?他没有为难同行,而是到美国找朋友为他做了一例超常规的胃底折叠术,从此,他告别了哮喘,开始了“他自己活了,便要让和他一样遭遇的人也活着”的胃食管学科探究之路。
汪院士正在和他的学生在讨论分析疑难病例
医院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医患联盟,现在胃食管反流病已经积累了几万病例,许多病人因此告别了痛苦的哮喘和反流,回归正常的生活。在汪忠镐的引领下,胃食管反流不仅创新了语言文库,更是掀起了医学思维的创新。
请您动动您的手指,给这位尊敬的老人点赞。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也有胃食管反流请在文章底部与我留言,免费咨询相关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