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食管症状:烧心和反酸。
食管外症状:咽炎、胸骨后疼痛、咳嗽、哮喘、龋齿等。
发病机制
抗反流屏障减弱,也就是我们说的食管括约肌之类的肌肉,因为某些激素(缩胆囊素、胰升糖素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药物(如钙拮抗药、地西泮),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腹水,负重劳动等)导致强度下降,拦不住胃酸啦!胃酸就反上来了。
食管防御减弱。当食管防御功能减弱,攻击因子处于优势时,才会出现组织病变。
攻击因素增强(如胃酸增多,导致食管粘膜损伤)。
食管敏感性增高。食管敏感性增高属于内脏高敏状态,主要是由心理因素甚至精神因素引起的,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消极的情绪(焦虑、抑郁、紧张)是元凶。
如何诊断
1.PPI(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服用标准剂量PPI(如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早晚餐前各1粒)服用2周症状减轻,那就是PPI试验阳性,确有胃食管反流病。
2.胃镜检查:可以确诊糜烂性食管炎及明确有无并发症,但非糜烂性食管炎依然不能确诊。
3.食管测压:可以观察胃食管连接处压力问题,还可以评估食管功能。
4.24小时PH监测(此检测最为准确):可以观察24小时食管内酸度变化,分析其症状与PH改变的关系。
日常调护
肥胖者减体重;
忌烟酒、浓茶、咖啡;
忌辛辣刺激、腌制食品;
抬高床头15-20cm;
避免餐后立即卧床;
定时定量、清淡饮食,应细嚼慢咽;
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
避免空腹进食酸性食物(如苹果、柑橘类水果);
减少脂肪摄入(脂肪延缓胃排空);
避免餐后弯腰、提重物;
避免穿紧身衣服。
中医角度谈“调护”
1.感受寒邪易诱发胃部不适,就餐后外出应注意保暖;
2.情志不畅,日久肝气不舒,肝旺乘脾土,或思虑过度,思伤脾,导致脾胃虚弱,发为胃病,故日常注意调畅情志;
3.餐后顺时针摩腹可以促进胃肠蠕动;
4.睡前泡脚20-30分钟,可以调和气血,改善胃肠血供,增强胃肠动力,促进消化吸收。
晋东南地区饮食“须注意”
1.我们深处太行山地区,老百姓早餐习惯食用“小米饭”、“玉米疙糁”。其膳食纤维含量高,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胃排空延长,出现反酸烧心、腹胀等不适。并且过烫、过热进食,容易导致食管、胃粘膜损伤。
2.现代人们更加注意营养饮食调配,如红薯、南瓜可以预防便秘,殊不知,红薯、南瓜食用时间、搭配不当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红枣可补血养血,但其含糖量增高,代谢物为酸性,空腹食用或过量入粥食用,会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所以以上吃食一定要适量食用。
3.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发达、贮藏方式多样,人们饮食不再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北方水果多凉,南方水果多热。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若不节制,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病。
供稿:邓丽青
排版:许婧
审核:张爱红
责编:杨燕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快分享、转发给您的朋友们吧
谢谢
长治医院
急诊急救:
预约挂号:
名中医好中药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