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一名男士觉得身体不舒服,选择到就近药房购买了四环素胶囊。离开药店前,店员还和他说服用该药,必须要喝水,不然会容易引起腐蚀胃部等危险,但是因为是晚上,身体不舒服的宫先生直接吞服药物后,立马躺在床上休息了。
半夜患者被痛醒。他觉得胸口有点痛,还咳嗽,这时候他想起了店员的话,赶紧起来喝水,可是胸痛这些症状还没有缓解,甚至,吃了点东西后,更加重了。
一阵剧烈咳嗽后,伴随着血丝,服用的药物胶囊外壳也被咳出……
第二天一大早,医院就诊。在内镜检查中,医生发现宫先生的胃部已发生腐蚀,形成一巨大溃疡。
接诊医生:吃完药后一个小习惯,害了他!“吃药时,仅喝两三口水的服药方式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喝水少了不仅影响药效,还会给身体带来疾病风险。”
医院消化中心医生提醒,“像是有些对食道会有刺激的药物,如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膦酸钠等,应该用一满杯白水送服,并且在服药后至少30分钟之内避免躺卧,以免造成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糜烂等;另外如果感冒发烧服用了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或是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的药物、胶囊类药物、传统中药颗粒剂这些药物的时候,也要记得多喝水。”
吃药喝水也有讲究!吃药时难免要喝水,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服药喝水的正确方式,那么怎样送服药物才科学呢?专家告诉你↓↓↓
吃药前先喝一口水很多药物是口服的,口服药的方法其实很讲究。
吃药前,先喝一口水,润润喉咙和食管,把药含入口中。因为如果不润润的话,喉部和食管里较干,药片滑到里面容易贴在侧壁上。
2吃药至少要喝小杯水吃药时,切忌干吞药片或者只喝一口水送下药片。
因为服药时不喝水、喝水太少,或者刚吃完药就躺下,这样做药就容易粘在食管上慢慢溶化,有些药的刺激性很强,还会导致食管发炎,产生溃疡,甚至穿孔。
正确的方法应用两百毫升温水送服,饮水量相当于喝杯水。
3用糖浆止咳别急着喝水。止咳药,比如各种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主要通过覆盖在呼吸道黏膜,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神经末梢刺激,达到止咳作用。服药后不宜立刻喝水,以利于保护膜的形成。
如果觉得口干,应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喝。
4服药应用温水服药应用温水,而不是热水(50℃以上)。因为有些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疗效。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含有助消化的酶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等,遇热后会凝固变性;②活菌制剂,水温过高的话会影响活菌制剂的活菌成份;③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B2等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影响疗效;④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5不同剂型服药水量不同服药时不能只干吞或仅仅喝一口水,认为只要把药吞下去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不同剂型服药的水量不同。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50~毫升水送服;胶囊至少毫升水送服;而咀嚼片、口崩片等一般不需喝水,直接吸收起效,喝水反而降低其疗效。另外,不同药物服药的水量不同,有些药物服用需要大量饮水:①部分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其代谢产物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故需大量饮水,稀释其在尿液中的浓度,加速排泄;②抗痛风药,如排尿酸药苯溴马隆、别嘌醇,服药的过程中多饮水可防止尿酸在排泄的过程中形成结石;③引起口干的药品,如茶碱类、阿托品片、山茛菪碱片等;④利胆药,如熊去氧胆汁酸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应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⑤电解质类,腹泻时口服补液盐每袋要加~毫升温开水冲溶后服下,补充因腹泻而丢失的水分。此外一些抗酸药、肠道黏膜吸附剂等需要按药品说明书的水量服用,既不能多也不能少。6服药水质有讲究:一用四不用服药的水质也有讲究,做到“一用四不用”。
“一用”是绝大部分药品用温开水送服即可,“四不用”则是:①不用矿泉水。矿泉水中存在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对有些药物会有影响;②不用茶水。其内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相互作用;③不用牛奶。牛奶含有蛋白质和钙,一方面可使药物失效,另一方面药物也可能让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牛奶的营养价值;④不用果汁。尤其是西柚汁对一些由肝脏代谢的药物有干扰。来源:综合健康时报、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医学界儿科频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6岁男孩患上痛风!只因......医生:这为所有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看电视时有这个习惯,可能正在"谋杀"你的…
这0个动作最伤骨头,难怪老得快,但很多人却经常做!
目前400+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