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豆子直接加水或放入其他药物煮熟之后摊凉,匀拌上小麦粉后晾干,放在阴凉处,等待微生物的作用。如果是枯草菌起了作用,豆子上会出现黏黏的丝状物,这就是日本人号称为健康食品,可治疗许多种疾病的纳豆;如果是毛霉菌等起了作用,豆子上会出现或长或短的毛,这就是豆豉。
豆豉
我一直以为小时学过的曹植的《七步诗》只有这四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实,全版应该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菽,指的就是豆类,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七步诗描述的就是汉时煮豆制羹的过程。中国古人把豆的食用方法摸索到了极致,《舌尖上的中国》就赞美说:正是因为对大豆蛋白最充分的利用,才使得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度,在缺乏动物蛋白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大豆对民族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
从将豆直接烹煮食用,到制成豆浆、豆腐,以及本节要说的豉,都是将大豆转化的巧思。豆豉是将黑豆或*豆利用毛霉、曲霉或细菌蛋白酶的作用进行发酵而制成的调味品,约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在网红李子柒制作酱油的视频里,就有类似制作豆豉的场景。将*豆采收后,剥出豆粒清洗干净,将豆放入锅中蒸煮,而灶下燃烧的,就是晒干了的豆萁(豆秆)。将豆子直接加水或放入其他药物煮熟之后摊凉,匀拌上小麦粉后晾干,放在阴凉处(在北方,我记得家里老人制作豆豉时还要盖上棉被;在日本,则要裹上稻草),等待微生物的作用。如果是枯草菌起了作用,豆子上会出现黏黏的丝状物,这就是日本人号称为健康食品,可治疗许多种疾病的纳豆;如果是毛霉菌等起了作用,豆子上会出现或长或短的毛,这就是豆豉。
豆豉可食用,亦可药用。《本草备要》记载:“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本草纲目》中说:“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这个“当随方法”,是指在煮豆的过程中同煮的药物不同,豆豉的名称与功效也各有不同。如清豆豉,是用青蒿、桑叶等同制,其性偏于清凉;淡豆豉,是用麻*、苏叶等同制,其性偏于辛温;香豆豉则是将豆豉炒微焦使用。
豆豉性平,味咸,归肺、胃经,有和胃、除烦、解腥*、去寒热等功效。《本草经解》中说,豆豉可以“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在《肘后方备急方》中载有葱豉汤,治疗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便使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采用的虽是厨房里常用的食材,疗效却甚为卓著。《证类本草》云:“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葱豉汤)服之,往往便瘥。”江浙沪一带还有“过桥麻*”一说,是“曲线救国”典范。当地人比较畏惧麻*的辛温发散作用,一般不敢直接使用麻*,于是将*豆浸在麻*汤中,待豆发芽后代替麻*使用。这种芽豆晒干后称为大豆*卷。《冷庐医话》中记载,当时的苏州名医马元仪家中便常备此药,待病人需用麻*发汗时,便在处方中写“大豆*卷”,使病家免除疑虑,这也是医者对病家采用的心理战术。
豆豉最著名的用法,还是在《伤寒论》的栀子豉汤中,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可以治疗“栀子豉汤证”。“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身热懊,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不欲食,舌红苔微*者”。总结起来,这些条文都是表述病人因郁结之热不得宣畅而导致胸闷、莫名烦躁甚至失眠时可用栀子豉汤宣发郁热,达到除烦的效果。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老的一则医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病人患有食管憩室,学生求教于胡老,而胡老不知这一西医病名为何,便问病人患何苦。病人回答说仅是胸中烦闷。于是,胡老便施以栀子豉汤,而后病人果然失其所苦。这便是所谓中医“稀里糊涂”治好病的一个典型例子。
栀子豉汤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说法。刘渡舟教授也治疗过某病人,“心中烦郁,懊难眠,低头不语,家人靠近则挥手斥去。舌红脉数,然大便不结,辨为虚烦之证,服栀子豉汤”。结果服药后,病人呕吐大作。但吐后病人身安静睡。这种吐可以看作是郁开热解的一种反映,是《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具体表达。
《本经逢原》中记载淡豆豉“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可见,治疗伤寒初起,使用葱豉汤时要用陈年豆豉;而治疗虚烦不眠,使用栀子豉汤时当用新发的豆豉。
本文内容选自《*博说药》,作者*涛,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往期回顾
1.*博说药|这次是李时珍弄错了
2.静脉用药:不合理的医嘱怎么办?
3.发现本草|青年人当真怀远志
4.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把脉到底把的是什么
5.中药为什么有效?
6.*博说药|生荆芥最多用10克
7.*博说药|金眼科,银外科,吃苦受累的小儿科
8.*博说药|父母身高普通,孩子长到一米九
9.火针疗法的历史源流10.三分钟看懂|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