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TUhjnbcbe - 2021/6/24 1:10:00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分型

1、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

2、慢性萎缩性胃炎

(1)分类:

①:A型慢性胃体炎/自身免疫性胃炎

②:B型慢性胃窦炎/多灶萎缩性胃炎

(2)胃镜

①: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黏膜下血管透见

②:肠上皮化生

③: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二、消化性溃疡

1、分型:

(1)十二指肠溃疡DU70%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球后溃疡①易出血;②夜间痛,背后放射痛

(2)胃溃疡GU25%与HP感染有关,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

(3)复合型溃疡5%

2、胃溃疡GU组织学改变★:

(1)WBC,纤维素等——炎性渗出层

↓↓

(2)坏死——坏死组织层

↓↓

(3)机化——肉芽组织层

↓↓

(4)老化——瘢痕组织层→胶原纤维→增生性动脉肉膜炎纤维素样坏死→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供血不足→溃疡不易愈合

3、并发症

(1)出血最常见

①:GU:胃窦部(胃角、小弯侧)

②:DU:前、后壁

(2)穿孔(少见)

①GU:胃窦部

②DU:Ⅰ:急性——前壁;Ⅱ:慢性——后壁

(3)幽门梗阻:呕吐隔夜宿食,不含胆汁+震水音(+)

(4)癌变:①:GU1%②:DU:0(不癌变)

三、病*性肝炎

1、病变性质:变质性炎以肝实质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

2、分型:

3、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实质细胞)

①:变性

Ⅰ:水样变(细胞水肿)——最常见;胞质疏松化→肝细胞体积增大→气球样变→溶解性坏死

Ⅱ:嗜酸性变→细胞脱水浓缩→胞质嗜酸性变→红染加深→凋亡

Ⅲ:脂肪变→肝细胞内出现脂滴(特别见于丙肝)

②坏死

Ⅰ: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单个/数个肝细胞坏死→急性普通性肝炎(可完全再生)

▲碎片状坏死(不可完全再生):“界板”(肝小叶周边部)

▲桥接坏死(不可完全再生):"之间"(中央汇管区)→慢性肝炎

▲亚大块/大块坏死(不可完全再生):见于重型肝炎

Ⅱ: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嗜酸性小体/Councilman小体)

(2)炎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3)再生

①肝细胞再生:完全+不完全结节状再生

②间质细胞再生: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间叶细胞

4、各型肝炎病理变化

(1)乙肝(HBV):毛玻璃样肝细胞特征病变

①HE染色光镜

▲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胞颗粒状物质

②电镜:本质为滑面内质网增生(内含大量HbsAg)

(2)丙肝

①基本病理变化与乙肝相同

②特殊

Ⅰ:肝细胞脂肪变★丁肝也有

Ⅱ: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浸润

Ⅲ:胆管损伤

5、病*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1)普通

①急性:(最常见类型)点状坏死伴水样变(脂肪变性)

②慢性:桥接坏死

(2)重型

急性/亚急性均大块坏死/亚大块坏死

四、肝硬化

1、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坏死

(2)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不完全再生)

(3)肝内纤维(胶原纤维:网状支架、肝量形c、成纤维c)组织增生(变“硬”)

(4)假小叶(病理特征)

2、分型

3、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1)肝细胞脂肪变

(2)Mallory小体:肝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肝细胞内玻璃样变)

(3)灶状肝细胞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4、门脉高压

(1)窦性

(2)窦前性

(3)窦后性

Ⅰ门静脉→小叶间静脉;Ⅱ肝动脉→小叶间动脉(窦前性)。Ⅰ、Ⅱ→肝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房(窦后性)

五、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食管癌

1、病理变化★:中段多见,下段次之,上段少见鳞癌多见

(1)早期癌无临床表现

(2)进展期癌进行性吞咽困难

①髓质型:(最常见)柔软,似脑髓,灰色

②蕈伞形:(隆起型,息肉型)

③溃疡型:

④缩窄型:(最易梗阻)质硬,纤维收缩

2、Barrett食管腺癌:食管下段近贲门处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腺上皮(恶变)

▲胃癌

1、好发部位:胃窦部(小弯侧)

2、病理类型(腺癌主要)

(1)早期癌分类

①肉眼类型:Ⅰ:隆起型;Ⅱ:表浅型;Ⅲ:凹陷型(最多见)

②特殊类型:Ⅰ:微小胃癌(直径0.5cm);Ⅱ:小胃癌(0.6~1.0cm);Ⅲ:?

(2)进展期癌

①息肉型/蕈伞型

②浸润型“革囊胃”,预后差

③溃疡型最多见

④黏液癌

3、转移

(1)淋巴道转移(主要)晚期→胸导管跳跃转移→左锁骨上淋巴结(vichowLN/魏氏LN)

(2)血行性转移→肝

(3)种植性转移→双侧卵巢转移性黏液癌(Krukenberg瘤)

▲大肠癌

1、大肠息肉/腺瘤

2、病理变化

(1)好发部位:直肠(50%)乙状结肠(20%)盲肠及升结肠(16%)横结肠(8%)降结肠(6%)

(2)肉眼观分型(同进展期胃癌、管状腺癌多见)

①溃疡型

②息肉型/蕈伞型/隆起型

③浸润型

④黏液癌(预后差)

注:

(1)右半结肠癌:①隆起型、息肉型;②全身症状为主:贫血

(2)左半结肠癌:①浸润型→肠壁变硬狭窄→肠梗阻

3、分期

A:黏液层——五年生存率:60%

B1:未穿透肌层——五年生存率:50%

B2:穿透肌层——五年生存率:50%

C1:未穿透——五年生存率:有转移:40%

C2:穿透——五年生存率:有转移:40%

D:远隔器官转移——五年生存率:20%

▲原发性肝癌

1、分型(组织学)

(1)肝细胞癌(最常见90%),AFP(+)

(2)胆管细胞癌AFP(-)

(3)混合细胞癌

2、肝细胞癌

(1)病因:HBV、HCV、酒精、*曲霉素

(2)肉眼分型

①★小肝癌(早期肝癌)d3cm

②★*(多)结节型:最常见

③弥漫型:少见(1%)

④巨块型d10cm

(3)转移

①最早/最容易/最常见:门静脉分支—血行转移—肝脏本身

②淋巴道→肝门LN

③最常见肝外转移→肺

▲胰腺癌“癌中之王”(多于一年内死亡)

1、发病机制:K-ras突变(90%)

2、好发部位:胰头(60%)

3、组织学类型:导管腺癌(85%)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