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锅的砂锅粥、浇上热汤的牛肉面、热气腾腾的火锅、现烤现吃的铁板烧……我们习惯了吃下热乎乎的食物。烫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里无法忽视的元素。
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口“趁热吃”的执念竟会与“食管癌”息息相关呢?
根据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食管癌进行的统计,我国已成为了全球食管癌的高发区。全球范围内,近一半的病例都在中国。[1]食管癌已经牢牢占据着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的前十位。[2]
相信看到这儿,不少人都发出了灵*叩问:“烫食”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烫食与食管:
距离才能产生美
这还得从人体食管的位置和功能讲起。
食管,即食道。是消化管道的一部分,连接咽喉和胃,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食管的表面,是一层娇嫩的黏膜,食物的硬度、温度,都会对它造成伤害。偶尔烫伤,黏膜还可以自我修复。但是长期吃烫食的饮食习惯,却会让食管在损伤和修复的恶性循环里,提高了发生不良修复的几率,还可能导致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越来越多,甚至发生恶变。
习以为常的温度
藏着致癌隐患
是不是顿时感觉碗里的饭都不香了?别急,“烫”和“热”还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烫食”具体指的是65℃以上的食物。
食管能够耐受的温度范围:
1
口腔和食管内的温度
36.5℃~37.2℃
2
适宜的进食温度
10℃~40℃
3
能耐受的高温
50℃~60℃
4
烫伤粘膜的温度
超过65℃
容易被人忽视的水、汤、咖啡、茶等一旦温度过高,也就成为了需要警惕的“烫食”。譬如潮汕地区滚烫的功夫茶,讲究用沸水煮出茶香。小小一杯,却极易对食管腔膜造成刺激,形成损伤。
年,世卫组织正式将超过65℃的热饮列入了2A类致癌物名单。[3]
少听老一辈“趁热吃”
多劝他们“晾一晾”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长辈们“趁热吃”的劝告。逢年过节的餐桌上,还会收到他们盛情的邀请:“赶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作为烫食的忠实拥护者,老一辈深受“趁热吃”观念的影响,养成了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
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卫生条件有限,热饮热食往往食用起来更安全。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吃烫食,老人对热痛的感知不再那么明显。不少人都意识不到这是一种带有损伤性的饮食习惯。
就像儿时长辈们教导我们一样,现在是时候主动关怀他们的健康。在他们送来“趁热吃”的关心时,给予“晾一晾吃会更好”的善意提醒,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人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