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第七十三讲
便秘,你可要警惕了!
便秘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粪便重量和次数减少。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等对疾病的影响,便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密切。便秘,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如神经源性,全身疾病等,称继发性便秘。如便秘不存在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病变称功能性便秘,以往曾认为是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或特发性便秘等。
功能性便秘的分类
①排空迟缓型(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无力)
肠内容物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和直肠的运动速度低于正常人。
发病原因与肠道动力异常有关,可能存在胃肠神经及神经递质的异常。
临床特点: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大便质硬,排便困难;直肠指检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块,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肛门直肠测压正常。
②功能性出口梗阻(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协调运动障碍)
粪便堆积于直肠内而不能顺利从肛门排出,伴或不伴轻度的结肠传输减慢。
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原因为盆地肌群张力过高(不能松弛/松弛不良/矛盾运动)以及肌肉张力(巨直肠/严重的盆底下垂)过低。
临床特点:排便费力、便不尽感、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直肠指检直肠见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收缩;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正常,多数标志物滞留直肠;肛门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感觉阈值异常。
③混合型:有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异常的疾病行为。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1.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适度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喝水、多食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心理调整、心理治疗。
2.泻药的使用
避免过度使用轻泻剂
①容积性泻药--首选、安全
可溶性纤维素:果胶、车前草、燕麦等。
不可溶纤维素:植物纤维、木质素等。
具体药物有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甲基纤维素、小麦纤维颗粒等。能加速全胃肠道运转、吸附水分,松软大便,缓解便秘和排便紧迫感。
②润滑性泻药:开塞露、液体石蜡、矿物油等。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用方便,作用弱,长期应用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并刺激胃肠道肉芽组织增生。
③渗透性泻剂:乳果糖、山梨醇、聚乙二醇、盐类泻剂等。适用于对容积性泻剂效果差的便秘,过度使用可引起体内水和电解质失衡。
乳果糖,它不被人体吸收,通过细菌分解后释放有机酸在结肠起作用。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术后便秘者。糖尿病病人慎用。此类药的主要缺点是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等不适感。
④刺激性泻剂:含蒽醌类的植物学泻药(大*、芦荟、番泻叶)、蓖麻油、双醋酚丁等。能刺激肠壁、增强肠蠕动而促进排便,适宜于容积性泻剂和盐类泻剂无效时使用,长期使用可能药物依赖、甚至大肠黑便病。
⑤软化性泻剂:多库酯钠,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肠道内液体的表面张力,口服后在肠内可使水和脂肪类物质浸入粪便,促其软化,一般在服后1-2d显效。
3.促动力药: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普卡必利,常用于慢传输型便秘。
4.微生态制剂:防止有害菌定植和入侵,补充有效菌群发酵产生的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粪便性状,缓解便秘、腹胀等症状。
5.清洁灌肠:适用于粪便嵌顿或严重排出道梗阻的便秘。
6.手术治疗
7.中药、针灸、推拿等。
来源:医学之声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
高春燕
主任医师
工会主席
消化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保健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消化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交大二附院进修;临床工作23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获得省级专利1项。
专业擅长: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及其他食管、胃、肠、肝、胰腺等多发病、疑难疾病的诊治;胃、单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腺瘤、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等肿物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空肠营养管内镜下放置术、EMR术、ESD术、胃柿石碎石术、内镜下止血术、尼龙绳联合EMR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Barrett食管氩气刀治疗术等内镜诊疗技术。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