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TUhjnbcbe - 2021/12/30 20:54:00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我国年的癌症年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食管癌病例数超过32万,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而食管癌相关死亡数超过30万,位列第4位。

//////////////////////

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食管癌的特异病因,一般认为是环境性致癌因素与心理、免疫等遗传易感性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性致癌因素一直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管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报道在食管癌的发病影响中,环境致癌因素占60%以上。因此,探明食管癌高发的原因,对控制食管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NO.1

食管癌的发病诱因

不良生活习惯

1

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不良习惯有关,包括过量饮酒、吸烟。

酒精会损伤食管黏膜,度数越高对食管黏膜损伤越大,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50度以上的白酒,对食管黏膜的伤害更明显,食管鳞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吸香烟或烟叶是食管癌发病的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9倍。吸烟时间愈长,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愈大。

不良饮食习惯

2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包括摄入较多腌制类食品、喜食烫食、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过少。

腌制类的食品(酸菜、咸菜、腊肉等)、加工后的肉类中含有较多亚硝胺类化合物,是目前公认的强致癌物,有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地区的腌制食品、粮食、饮水中含有较高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也是食管癌危险因素,霉菌*素可促进亚硝胺的形成,从而诱发食管癌的发生。

长期饮食过烫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和热刺激,可促进食管癌的发生。有实验表明:超过65℃可造成食管黏膜损伤、糜烂;到80°C左右,食管黏膜上皮会出现坏死;如每天进食高温度热食一次,连续25天,就会出现食管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即癌前病变。

新鲜果蔬的摄入减少,会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包括?维生素B2、硒、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癌致病危险因素。

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

3

?食管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因此遗传因素被认为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在我国某些地区(如山东、江苏淮安等)食管癌的患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和地域性,这可能与他们暴露在类似的饮食结构、居住环境有一定的联系。

超重、肥胖与Barret食管

4

临床上很多超重或者肥胖人群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经常性地胃酸反流入食管(胃食管反流病)会造成食管下段黏膜的炎症和破坏,长时间反复刺激可造成原本不耐酸的食管鳞状上皮变成了耐酸的柱状上皮,也就成为Barrett’s食管。它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使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NO.2

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

由于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超过9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中晚期阶段,5年的生存率低于20%。因此早期预防和诊断极为重要。

目前食管癌的一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或补充维生素C;减重;性格开朗、心态平和;积极开展粮食的防霉去*工作;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这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根本途径,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

二级预防是当前我国预防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阻断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可有效预防食管癌。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筛查。对于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40岁以上,且兼有下列一项的:(1)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如苏北地区;(2)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3)有上消化道慢性炎症病史或症状者。建议对这类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内镜筛查。?《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年·北京)》推荐内镜检查作为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精检筛查的常规手段,有条件者予以色素内镜检查及电子染色内镜检查,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

对于早期食管癌或重度异型增生,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达到根治,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对于病变范围较小的早期食管癌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病变范围2cm的病变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

文章及编辑:韩维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