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又称为:巴瑞特食管、巴雷特食管。
年NormanBarrett医生首次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为什么Barrett食管逐年被重视?
因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80%食管腺癌发生在Barrett食管基础上。
一般认为,食管腺癌的发生过程为:反流——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食管腺癌。
随访部分病人,从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发展到腺癌的时间为1.5~10年。早期发现Barrett食管,并给予治疗,可以大大减少食管腺癌的发生。
正常食管粘膜是粉白色,胃黏膜是橘红色。它们的交界叫齿状线(Z线或SCJ)如下图:
Barrett食管内镜下表现为:柱状上皮向上发展代替了鳞状上皮。
Barrett食管分型
按内镜下形态分型:舌形、岛型、全周型。
舌形:
岛形:
全周形:
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型:
①长段Barrett食管: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
②短段Barrett食管: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为<3cm。
Barrett食管的病因:
主要是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关。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反流物,均会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结果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arrett食管。
易患病人群:
长期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男性
年龄大于50岁
重度吸烟史
肥胖
长期饮食不规律
有Barrett食管家族史或食管癌家族史
症状:
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
检查方法:
首选胃镜检查。(最准确)
X线食管造影(仅供参考)
诊断:
内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齿状线、Z线、SCJ)相对于食管与胃结合部(EGJ)上移≥1cm,病理证实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可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
治疗:
1、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
促动力药。
其他:粘膜保护药物。
2、内镜微创治疗:
电凝术治疗(MPEC)
氩离子凝固术(APC)
激光治疗(KTP、YAG等)
粘膜切除术治疗。
3、射频消融技术。
4、外科手术治疗。
(1)Barrett食管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3)难治性溃疡。(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预后:
对Barrett食管没有异型增生的,因其癌变的概率低,治疗后一般都能逆转,有的甚至不需治疗,所以不必过度担心,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伴有异型增生者,必须要积极治疗,因为演变为食管腺癌的几率增大,但是预后也比较好,一般都能治愈。
但是,Barrett食管癌变的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21%~55%。
因Barrett食管的发生、发展、癌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提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治Barrett食管癌的关键。
“Barrett食管的防治”会在下一篇文章介绍,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