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学博士,医院消化内三病区主任,美国JohnHopkins医学院博士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委,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食管癌临床上建议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和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营养管、食管支架等。对拟行放疗、化疗的患者,应做KPS或ECOG评分等体力状态评分。
治疗周期
早期食管癌需要2~3周的短期手术治疗或者4~6周的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食管癌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治疗等。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均应用于转移性食管癌的二线及以后的治疗,目前还未列入常规推荐。
?分子靶向治疗
EGFR-TKI类药物在转移性食管癌的二线治疗中的作用已有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其无进展生存有延长,但总生存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提示,EGFR基因扩增患者可能是EGFR-TKI类药物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近年来,国外有多项临床研究初步观察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单抗在转移性食管癌二线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更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相关研究尚在国内外开展中,有望在未来成为转移性食管癌二线治疗的有效选择。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食管癌的主要根治性手段之一,对早期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在中晚期阶段,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使其中一部分患者达到根治,其他患者生命得以延长。常规开胸或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常规的手术方法。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70%的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而我国食管癌病理95%以上均为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相对敏感。此时,就需要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或根治性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来改善患者生存。
?化学药物治疗
新辅助化疗
适用于T3N1-3M0和部分T4N0-3M0(侵及心包、膈肌和胸膜)食管癌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
适用于ⅡB期、Ⅲ期食管腺癌患者,及所有术后切缘阳性或肿瘤残留的食管癌患者。
?同步放化疗
结合放疗治疗无法手术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
?姑息性化疗
适用于Ⅳ期食管癌患者或治疗后复发患者。
?常用化疗方案
对于食管鳞癌顺铂加氟尿嘧啶是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其他可选择的有顺铂联合多西紫杉醇,顺铂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等。
对于食管腺癌,常用的方案是ECF方案(表阿霉素加顺铂加氟尿嘧啶),铂类可选择顺铂、奥沙利铂、奈达铂等。
?营养治疗
由于食管梗阻或肿瘤消耗,食管癌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进而导致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下降,影响疗效或增加并发症。因此,对于食管癌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临床中应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尚可进食患者,可给予口服配方营养素进行营养支持。
食管梗阻患者,可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或留置空肠营养管行鼻饲。
无法放置食管支架和留置空肠营养管鼻饲者,可酌情行胃造瘘术。
对于不能行上述肠内营养支持者,可行静脉(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其他治疗
吞咽困难的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梗阻部位的再疏通和管饲通道的建立。具体方法有:对于至少能进食半流食的食管癌中度梗阻患者,可考虑内镜下行食管扩张,但该方法疗效持续短暂且有穿孔的风险;对于只能进食全流食的重度梗阻患者,可选择置入食管内支架;对于完全进食梗阻的患者,可以选择内镜下置入鼻胃营养管或鼻肠营养管,必要时可行空肠造瘘术;合并食管气管瘘和纵膈瘘的患者,可考虑带膜支架的置入,但对于感染严重者需谨慎使用。
?食管癌的镇痛治疗
疼痛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手段,后者包括手术、放化疗、神经阻滞、认知心理治疗等。
?护理
食管癌的患者注意手术、放疗后、化疗后的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做好护理工作,预防感染、出血、穿孔等发生。帮助晚期患者活动以及协助其进行日常的生活等。
?日常护理
在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期间注意防寒、防止受伤,以防出血,穿孔、预防感染等。
做好晚期卧床、营养差患者的护理工作,例如:协助其吃饭、帮其按摩,勤洗澡、勤翻身等。
?病情监测
对于根治性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在完成既定的化疗后行影像学检查。如病情稳定,且无自觉症状,在治疗结束后的2年内,可每3~6个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复查影像学,并根据临床需要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消化内镜等。自第3年起,可每6~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同上。自第6年起,可每年随访1次,内容同上。
对于转移性食管癌接受姑息性化疗的患者,在完成既定的化疗后行影像学检查。如病情稳定,且无自觉症状,可每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复查影像学,并根据临床需要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消化内镜等检测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本文搜集近10年来食管癌患者术后EEN耐受性研究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1、不耐受相关因素
1.1疾病相关因素
1.1.1血清白蛋白水平
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着患者术后EEN耐受性,当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小肠黏膜结构开始改变,小肠绒毛发生萎缩并伴腺管增生,刷状酶活性降低,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蠕动功能,肠内营养出现不耐受症状如腹泻、腹胀等。术后定期复查生化结果,发现低蛋白血症患者,给予补充白蛋白纠正,以提高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
1.1.2高血糖
根据Nam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肠内营养
过程中当血糖>10mmol/L时,患者出现各种肠道不耐受表现的机率增加,并且发现经过胰岛素调控可以减少不耐受的机会。提示我们在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与调控,根据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而采用不同的监测频率和方法,有助于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1.1.3肠缺血-再灌注
创伤、休克或大手术时,使患者全身血流重新分布,肠道器官首先受累,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不足。Kozar等研究表明: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患者血流灌注恢复后,胃肠道仍处于缺血状态,肠道血供恢复至少要72h以上。夏斌等实验研究显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道低血供持续时间长,肠黏膜缺血、缺氧,造成肠蠕动和吸收功能障碍,发生了呕吐、腹泻等不耐受现象。食管癌手术是胸腹部大手术,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低灌注情形,这可降低胃肠道对营养液和食物的消化能力,当患者术后接受EEN时,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腹内压增高或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病情越严重对肠内营养越不耐受,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并释放内源性炎性介质,加之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小肠黏膜发生萎缩、水肿、缺血,小肠蠕动功能和吸收障碍。因此开展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必须要在病情稳定后,依照个体化执行。
1.2药物的影响
影响胃肠蠕动功能的药物有抗生素类、止痛药、抑酸剂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最常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类、质子泵抑制剂等。抗生素所导致的腹泻在实施肠内营养患者中也时有发生,可能与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关,有益菌减少,致病菌生长异常有关。阿片类止痛药物通过作用于阿片类受体,十二指肠发生逆行蠕动,胃张力减小等,上消化道动力不足,胃排空障碍。抑酸剂使用后,胃酸的分泌受到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的消化能力减弱,胃内PH值增高,导致细菌不断增殖,引起感染后发生腹泻。
1.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开始逐渐萎缩,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和转运功能也下降。高龄患者肠道内细菌更易过度繁殖,降低胃肠道动力,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和肠蠕动减慢。多项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年龄高于60岁的肠道不耐受发生率更高。临床实施肠内营养时,更应